NEWS dynamics
——
导读:近年来园林和林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有哪些社会关切热点,对行业前景有怎样的展望?本文全面梳理2024年国务院以及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园林和林业相关细分领域的重大变革,盘点园林和林业发展的“五大质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沙、国家公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安全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多年来,生态保护修复从局部、单要素保护修复向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转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草原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14省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自然生态,具体包括:
(1)推进重大工程建设。辽宁、黑龙江、河北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计划,广西指出了开展保护修复的生态系统类型和重点区域;
(2)完善制度建设。福建提出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新疆制定“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林长制等具体制度和方案。
部分省份报告摘录如下:
辽宁:实施辽浑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广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湿地、红树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黑龙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三北”防护林六期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河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新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落实林长制。
二、国土生态空间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9月发布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要求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近年来,全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各地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1省份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文化、区位特色,提出开展国家公园建设。
部分省份报告摘录如下:
吉林:建设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抓好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
甘肃:高质量推进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3个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贵州:加快创建梵净山国家公园、西南岩溶国家公园。
宁夏:加快创建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加快推进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云南:加快创建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
图1 国家公园建设的三个历史节点
三、林权制度变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重大变革,农村改革30年来先后实施了三次重大林改,走的是从均分到集中、再到均分的循环。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共计19个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进、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具体包括:
(1)多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其它农村改革,如河南、湖北、青海推进供销社改革,北京、陕西推进宅基地改革;
(2)多地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例如:福建、江西建设林改先行区,甘肃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四川支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贵州开展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试点。
部分省份报告摘录如下:
北京: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福建:抓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探索林票、碳票制度,加快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
河南: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湖北: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等改革。
四川: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依法利用林地空间、林下资源、林缘林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图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三个历史阶段
四、智慧城市韧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13个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园林和林业规划、设计到建设中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将提升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弹性”,使城市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助力循环型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共计8个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包括:
(1)建设措施方面,辽宁、上海、四川提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道路积水点改造、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等举措;
(2)创建成效方面,辽宁、江苏、宁夏积极参与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甘肃、重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部分省份报告摘录如下:
辽宁: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
吉林:加快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
上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道路积水点改造。
四川:大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宁夏: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五、园林和林业发展质变——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吹响了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号角,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成为民生福祉的厚重成色,城市生态品质成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园林和林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背景下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阶段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园林和林业行业也从“阔斧增绿”向存量的提质增效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共计8个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积极响应,并给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具体包括:
(1)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如辽宁、河南、海南、云南等省结合各地林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工程、行动计划和产业发展目标;
(2)重视园林和林业可持续经营。如吉林、江西打造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示范省、重点省,北京制定园林绿化彩化和林草植被提质规划。
部分省份报告摘录如下:
北京:启动实施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开展园林绿化彩化行动;稳步提高林草植被质量。
吉林:打造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示范省,积极创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省。
江西:加快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建设;深入实施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以竹代塑”,做大做优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
海南:推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做精做优“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经营性净收入。
云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以竹代塑”产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园林和林业工作更多关注生态和民生。新的一年,我们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可持续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