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ynamics
——
导读: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商务部等12部门于2021年发文《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标志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进入全面建设期。
在商务部试点探索、典型带动的工作思路下,各地大力开展便民生活圈建设,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打造政策、制度、管理、模式等创新亮点,形成全国上下积极推进的良好氛围。民生智库政府治理与评价研究中心长期参与、跟踪研究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总结提炼北京市以首善标准建设需求导向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经验,为各地商务部门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商务部门、北京经验
一、工作背景
(一)北京市提早谋划,以首善标准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2015年和2018年,先后出台《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工作方案》,推进生活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至2021年底,全市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发美容、末端配送(快递柜)、洗染和便民维修等8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实现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
(二)商务部政策推动,从《建设意见》到全面推进,建设思路体现计划引领,试点带动
1、政策推进
2021年,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2021年7月20日,商务部办公厅等11部门公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明确在2025年通过打造“百城千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在服务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7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从优化社区商业布局、丰富居民消费业态、增强多元消费体验、提升智慧便捷水平、提高社区居民收入等方面,对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做出部署,标志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试点建设到全面推进。
附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政策演进图
2、建设思路
2021年开始,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建设以城市为申报主体,鼓励试点城市做好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区域政策资源,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试点申报成功后有2年的建设期,对纳入试点的生活圈,根据区域功能属性、人群特征、商业资源、区域特色,推进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亮点项目,提升社区商业品质和消费活力。试点验收根据商务部业态“有没有”、服务“好不好”标准,评估建设成效,总结经验做法,择优编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集。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启动三批试点申报,验收一批试点城市生活圈,编制形成了包含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旧城改造、数字赋能、专业运营、菜场提质、公益服务、业态提升等8类优秀案例。
附图:试点建设工作思路
(三)北京市积极落实,谋划部署,推进生活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北京市积极申报商务部试点,东城、石景山、西城3个区入选商务部第一、二批全国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5个区成功入选商务部第三批建设试点,北京市试点区数量达到8个,与上海并列城市第一。
2022年北京市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明确2025年全市实现便民生活圈全覆盖,以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在2022年底制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评估标准1.0》。北京市于2023年初确定了“以评促建”,全面推动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同年7月,商务部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确定了业态“有没有”、服务“好不好”标准。
二、工作思路
(一)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扎实推进,与居民和相关单位共同建设、共享成果。
摸清底数,做实底账。充分掌握辖区内居民数量、人群特征、业态类型、网点数量、服务内容等底数,梳理好区域的“政策库”“企业库”,建立居民需求清单,区域空间资源清单,做到“心中有数”。
定向发力,精准推进。在清底数的基础上要分析生活圈业态配置和服务短板,深入了解居民购物、用餐、养老、托幼、休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落实到项目清单,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用于补建居民最需要的业态。
问计于民,共建共享。拓展居民、企业单位参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机制和渠道,有效推广“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收集居民的“土方法”和“金点子”,提升企业单位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整合辖区单位、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区域特色。
(二)提高重视,强化协同
全市、各区及街道层级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工作高度重视,建立有效沟通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将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分管市领导定期调度。区级层面,推进区长负责制,联合商务、发改、民政、财政、人社、规自、住建、文旅、卫健、市场监管、金融监管、体育等部门组建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由区商务局负责牵头推动相关工作。在街道、社区层面,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召开圆桌会、议事会、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急难愁盼,做到问需于民。组建街区党建联盟,以“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社区商业综合体运营、社区商业规划、社区公益等工作。
加强部门协调,将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完善社区建设试点等工作相衔接,共同谋划推进。市级流通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新建社区菜市场、早餐、连锁超市、便利店、药店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各区在房租、资金等方面加强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微利普惠性业态发展。
三、典型经验
(一)抓好基础:聚焦“六个一”便民业态
在步行十分钟服务半径内,优先配齐社区基本保障类便民六大业态,多项举措稳定便民服务发展。通过发展“一店一早”,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超市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打印复印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构建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早餐服务”“互联网+早餐服务”等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提高便利化程度。支持补齐“一菜一修”,标准化、智慧化改造菜市场菜店,提升卫生环境和拓展服务业态,促进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服务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推进服务“一老一小”,通过改造社区养老母婴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网络、设置社区老年护理站、改善适老化消费环境、发展托育机构平台等内容,助推社区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破解难题:空间资源利用“扩容降本”
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高效利用腾退空间和地下空间等资源。因地制宜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规范有序布设便民服务设施。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传统百货转型为社区商业中心。加强规划引导,注重高低消费频次业态的融合互补。鼓励打造社区共享空间,建立社区共享活动室等设施,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
(三)集聚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设施
以综合菜市场、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生活广场)、开放式商业街等主体,推进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设施集约化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引进国企、金融机构、邻里中心运营商等参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采用委托运营、资产入股等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培育专业企业,应用先进商业模式,调动各方力量“齐上阵”。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社区商业专业化运营商,大型物业服务商,大型连锁企业(餐饮、零售等)等,引导各类企业和商户走进社区,提升服务功能和品质。
(四)共建共享:做好“社区治理+便民服务”
生活圈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立足社区属性和特色,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社区,让居民共享便利、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活圈建设从居民需求出发,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发挥专业运营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形成政企协同合力,创新工作方式、创新业态场景、打造特色便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