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

Think tank Report

——

民生智库联合半月谈发布《交通安全调查报告》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12-09 | 116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不断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促进道路安全畅通提供数据支持

道路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议题之一。交通事故每年夺走约130万人生命,世卫组织发起道路安全十年计划宣布2021年至2030年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其目标是在这十年间把交通事故伤亡人数降低至少50%。

2012年7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2]30号)明确提出,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充分发挥主管部门、汽车企业、行业协会、社区、学校和单位的宣传作用,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交通守法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同年11月18日,根据公安部请示,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2022年12月2日是第十一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文明守法 平安回家”。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联合半月谈在全国第十一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期间开展交通安全的调查,了解群众对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了解情况,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和不文明行为,为不断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促进道路安全畅通提供数据支持。本次调查从2022年11月25日开始,至12月5日结束,所选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调研发现

(一)交通安全日有待普及

2022年12月2日是第十一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文明守法 平安回家”。调查显示,从整体来看,56.5%的被访者知晓每年的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37.9%的被访者知道今年是第十一个“全国交通安全日”;39.8%的被访者知道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为:“文明守法 平安回家”。   

图1 交通安全日期整体知晓情况

国家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对促进道路安全畅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为切实增强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调查结果显示,90.7%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

图2 是否有必要设置 “交通安全日”

(二)“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显成效

调查显示,42.7% 的被访者是通过微信、微博、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了解到“全国交通安全日”,37.3%的被访者是通过“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了解到相关信息。

图3  “交通安全日” 的了解渠道分布

(三)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36.4%的被访者错误认为“人行横道灯信号绿灯闪烁时,行人可以进入人行横道”;35.9%的被访者错误认为“电动自行车可以载一名12周岁以上成年人”;13.0%的被访者错误认为“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电动自行车可以自由行驶”;4.3%的被访者错误认为“骑自行车可以逆行”;4.2%的被访者错误认为“驾驶机动车可以看手机”。

图4 相关交通规范认知判断情况

(四)外卖骑手需系好“安全带”

城市交通解决方案的优化、减碳排放绿色出行理念的升级、消费者对骑行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接近 3 亿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本次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受访者家庭有电动自行车。

伴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与之相关的道路安全事故数量也呈显著上升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非机动车交通事故18144起,占全年交通事故总数的8.9%;2021年,全国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达35141起,占比升至12%,其中又以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占绝大多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驾乘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不文明、不规范行为提及率最高,为91.2%,其次是“抄近道逆行”和“驾乘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提及率分别为86.7%和82.5%。

图5 电动自行车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分布

近年来,快递外卖配送行业极大便利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但一些配送人员骑行电动自行车时违反交通规则,影响城市的正常交通秩序,也给市民和骑手自身带来安全隐患。加强快递外卖行业的非机动车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9.3%的被访者认为外卖、快递人员骑行电动自行车存在不文明或不规范行为较多。

图6 不同类型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分布

(五)需持续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

逐渐增多的非机动车种类、有待改善的行车素质,让本就拥挤的非机动车道愈发不堪重负。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非机动车道被停车占用或非机动车道宽度窄”和“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缺乏隔离,感觉不安全”是影响非机动车出行的主要提及因素,提及率分别为67.7%和61.9%。

图7 非机动车出行存在的问题分布

除了主观驾驶因素,道路安全隐患也是出行途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56.3%的被访者提到“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不全,维护不及时”,41.4%的被访者提到“人行横道信号灯时长设置不合理”。

图8 交通安全隐患相关问题分布

(六)争做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践行者

“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 、自行车 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调查显示,“步行”和“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成为被访者主要的出行方式,提及率分别为59.0%和49.7%,近70%的被访者每周会至少选择一次步行出行。调查显示,超四成的被访者经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是电动自行车,有60%以上的被访者每周均会至少选择一次电动自行车出行。

图9 出行方式分布

被访者使用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频率均主要为一周1-2次,占比分别为35.5%和37.4%。

图10 电动车出行频率、自行车出行频率

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慢行交通者”,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超八成受访者对本地区建设“慢性交通”持支持态度。

图11 “慢行交通”意愿情况分布

(七)交通安全满意度仍需提升

从对本地区交通安全的满意度情况来看,59.0%的被访者对本地区交通安全表示满意,满意度有待提升。

图12 交通安全满意度分布

二、政策建议

(一)线上线下齐发力,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

在全市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教育引导。在城市主干道及人流密集的场所,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新媒体公益宣传等形式,加强教育和劝诫。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快手等新媒体的平台作用,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122” 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交通事故发生。

广泛宣传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曝光典型交通违法行为,结合“一盔一带”事故案例,教育引导驾驶员积极树立“安全带”就是“生命带”的意识,不超员、不超速、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时刻保持警惕,紧绷安全弦,安全驾驶,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平安、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重视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道路规划时,统筹兼顾,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规划停车位,让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能够各行其道,保障交通畅顺;提升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质量,完善非机动车路面通行质量如标识,标线等,强化非机动车道日常养护、照明等条件,确保道路平整安全。改善非机动车道通行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出行”理念,实施非机动车交通的区域化、安全化、便捷化,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潜力,营造多元、便捷、安全的交通环境和管理服务。

(三)大力开展全方位的交通秩序整治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加大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可以先以“教育、劝诫”为主,一定时期后实行严管、严罚,重点加大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走机动车道、违法停车、机非交通混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同时,要群策群力,严格执法,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如加强智慧警务建设,加大道路监控力度;加强巡逻,在交通复杂点和路段加派警力;上下班高峰期加大管理力度等办法,加强交通秩序的管理,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把开展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点击返回“智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