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导读: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始终是全国两会政策部署与改革实践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营商环境的提案议案,梳理营商环境改革重点和方向。纵向对比改革举措的演变轨迹,提炼出营商环境改革特点。聚焦两会持续强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要求,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深层逻辑与未来路径。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营商环境、市场化改革、法治化转型、国际化升级
一、全国两会营商环境改革重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监管优化等系统性举措,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破除壁垒与降低综合成本
破除市场壁垒。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修订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整治“内卷式”竞争,打通要素配置堵点。制定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合规指引,改革招投标机制,完善企业简易退出制度。
降低综合成本。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二)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推进数据要素改革
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产能监测预警,推动产业有序竞争。
数据要素改革。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三)制度保障与权益保护
立法突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确政府履约责任,严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从法律层面解决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与融资歧视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诚信市场建设,落实信用修复协同机制,强化失信联合惩戒。
执法规范。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严查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四)国际化水平升级
跨境服务与外资吸引。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促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
外贸便利化。支持内外贸一体化,优化通关便利化,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展跨境电商和海外仓。
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于营商环境改革建议聚焦于数字化赋能、公平竞争、执法规范等方面。这些建议体现了对当前营商环境中痛点的精准回应。
(一)公平竞争:破除隐性壁垒,释放市场活力
破除准入壁垒与要素歧视。耿福能代表提出“全面落实竞争中性原则”、“消除政府采购隐性歧视”等建议,瞄准了民营企业面临的准入难、要素获取不公等问题。通过建立政策公平性审查机制,可系统性清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推动国企与民企在资质审批、资源获取等环节的公平竞争。这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
(二)数字化发展:降低转型门槛,激活中小企业活力
强化金融支持、校企育才及技术应用。蒋颖委员提出“优化金融支持”、“校企合作培养数字化人才”等建议,切中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核心难题。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专项支持,结合校企合作定向输送人才,可缓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此外,推广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建议,体现了对技术普惠性的关注,有助于缩小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三)执法规范: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以“制度+技术”规范涉企执法。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整治“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建议,直指当前涉企执法中存在的权责模糊、地方保护主义、执法经济化等问题,如皮剑龙委员呼吁“明确执法边界”,胡成中代表提出“收支两条线”制度,均旨在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减少执法随意性。齐秀敏代表建议推广的“执法信息一码溯源”模式,通过技术赋能透明化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这些建议若能落地,将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增强企业对政策的稳定预期。
三、全国两会营商环境改革特点
对比2024年,2025年营商环境改革呈现出坚持原则、政策稳定与持续突破三个特点。
(一)坚持原则
“两个毫不动摇”原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延续2024年对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平等保护的基调,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2024年同样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化市场主体平等地位。
(二)政策稳定
全国统一大市场纵深推进。2025年细化破除地方保护的具体措施,如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招标投标机制,并首次提出“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较2024年更强调制度规则统一性。
减税降费与融资支持。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简化办税流程,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明确“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与2024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方向一致,但2025年新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专项制度完善。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025年进一步扩大“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范围,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整合。延续2024年“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的政务改革逻辑。
新质生产力与数据要素改革。一方面,“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支持大模型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数据跨境流动规范新增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呼应数字经济全球化趋势。
(三)持续突破
产业生态优化。2024年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呈现显著跃升。2024年侧重“产业链协同+数字化筑基”,通过融入供应链优化与数字经济赋能夯实中小企业基础能力。2025年则升级为“梯度培育体系化+数字化转型生态化”双轮驱动,一方面构建“专精特新—独角兽—行业领军”的梯度培育体系,差异化政策推动高成长企业向新赛道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垂直行业数字化服务商、建立“链主带中小”的传帮带模式,体现从单一企业服务向全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升级。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重点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低效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措施包括清理歧视性政策、统一监管规则(如资质全国互认)、推行跨区域数据共享与税收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此举将降低企业跨区域交易成本,倒逼产业升级,但需破解地方“政策竞赛”惯性,强化区域协作与反行政垄断立法,防范低端产能转移风险,最终以制度性改革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企业营造高效公平的全国化竞争环境。
“无还本续贷”政策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到期后需高成本“过桥资金”的难题。该政策允许企业无需偿还本金即可接续融资,降低融资压力,河北等地已通过“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实现业务扩面,压缩审批时限。
四、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层逻辑与未来路径
全国两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不仅是对既有改革成果的巩固,更是面向全球经济变局与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战略回应。基于坚持原则、政策稳定与创新性的特点,本研究揭示出以下核心观点:
(一)市场化:从“要素配置”到“制度协同”的纵深推进
市场化改革正从早期的“简政放权”转向系统性制度重构,其本质是通过要素流动效率提升、规则统一性增强、服务生态协同优化,激活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动力。未来需进一步破解地方“政策竞赛”惯性,强化反行政垄断立法,推动市场从“政策依赖”向“规则信任”进阶,最终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动态平衡。
(二)法治化:从“政策承诺”到“制度信任”的跃迁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审议、涉企执法专项整治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标志着营商环境改革转向制度型治理。法治化不仅是权益保障的基石,更是稳定市场预期的核心。但需警惕“立法先行、执法滞后”的潜在风险,建议建立跨部门执法协同机制与企业家权益救济快速通道,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可感知的公平正义。
(三)国际化:既要“对接规则”更要“输出标准”
当前改革侧重与国际规则接轨(如跨境服务负面清单),但未来需更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如依托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优势,推动“中国版数据流动标准”成为区域合作框架,将营商环境优化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引领”。
营商环境改革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生存韧性、创新活力与全球竞争力,应将“政策感知度”、“纠纷解决效率”、“隐性成本降幅”等微观指标纳入考核,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共治的闭环系统。唯有如此,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方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