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两会话民生:三大热点践行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就业促进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3-12 | 168 次浏览 | 分享到:
跟踪两会话题及具体内容,总结出劳动者权益保障、人才培养与发展、人工智能带来就业重塑等三大热点领域及其主要观点,供参考。

导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每年两会民生领域的重要热题。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系着民生冷暖,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具体实施意见,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及就业形势变化,提出了多项议案、提案,民生智库跟踪两会话题及具体内容,总结出劳动者权益保障、人才培养与发展、人工智能带来就业重塑等三大热点领域及其主要观点,供参考。

关键词:两会、权益保障、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就业重塑


热点话题一:全方位审视劳动者权益保障

(一)就业公平更加聚焦

1.打破“35岁”就业门槛

根据1994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年龄为35岁以下”,当前部分行业也存在“35岁”求职难、入职难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建议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背景下,应当遏制就业年龄歧视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带头纠正35岁就业歧视,相关部门清理原有带有年龄歧视政策文件,建立就业歧视申诉制度、开通申诉途径。同时建议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对就业歧视现象给予明确规制。

2.关注女性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吴海鹰关注全职妈妈再就业问题,建议可以采取公共就业服务的方式,开展针对全职妈妈的职业培训,发布适合全职妈妈的岗位信息和再就业指导,鼓励用人单位在车间、生产线等管理岗位设立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的“妈妈岗”。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拜文汇接受采访时表示,应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延长产假及陪护假,共同推进生育友好,保障生育女性就业公平。

3.扭转“重学历、轻能力”观念

在众多招聘平台及各类招聘信息中,较多会设置具体学历要求,同时有部分招聘强调“名校出身”“第一学历”。两会委员甘华田(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提出,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过度强调学历、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性,不利于人才流动和高效选拔,应当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用人评价体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学历与能力关系。

(二)社会保障持续完善

1.推进灵活就业“灵活”参保

今年两会召开前,京东和美团接连宣布,将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持续成为热搜话题。对此两会代表李东生(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连续三年提交相关建议,指出当前灵活就业人员需全额承担社保费用,且缴费档次调整缺乏灵活性,导致部分群体因经济压力选择断缴。建议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性质,下调社保统筹基金缴费率,在保障待遇的前提下减轻个人负担;二是建立月度动态调整机制,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收入波动自主选择缴费档次;三是打破地域限制,统一全国参保条件,全面放开工伤、失业等险种的参保限制。同时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从优化缴费模式切入,建议探索“分档缴费”“按单缴费”等灵活参保机制,允许按日、按周或按项目缴纳社保费用,同时应当通过一定社保补贴,提高参保积极性。

2.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有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当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岗位差异等造成养老金差距是广大劳动者关心的重点,也是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一是缩小城乡养老保险差距,两会代表张翼提出,推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争取在10年内使基础养老金翻一番,保障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额度。二是加强个人养老金管理,代表委员建议整合社保、医疗、保险数据,建立市场化死亡率或生存率指数,为开发长寿风险证券化产品提供基础。

热点话题二:提前谋划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变革

(一)加强AI替代监测及风险预警

1.建立AI就业动态监测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各产业领域升级转型和就业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在创造AI时代的新岗位、新职业的同时,也对基础制造岗位,简单重复性岗位形成一定替代效应。在未来具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和布局下,这种创造和替代效应将更加成为趋势。两会代表及委员们也对此高度关注,两会代表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建议建立“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在制造业集聚区试点“失业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摸排了解企业AI岗位替代情况、再就业方案等,确保技术应用和社会公平协同。

2.加强AI失业保障体系

为应对AI技术替代带来的短期冲击,刘庆峰代表建议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商业运作”模式,为受影响人群提供最长12个月的失业缓冲期。可重点覆盖制造业、客服、金融等易受冲击领域,通过专项基金和商业保险产品组合,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当前国外在完善就业服务方面有所探索,如美国纽约州《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案》(WARN Act)要求雇主在裁员通知中披露裁员是否因AI工具替代员工导致;欧盟通过的“就业保护协议”,要求企业在引入AI应用时提供3个月的工作过渡期保障。

(二)推进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营造人工智能良好发展环境

AI技术在医学、文化艺术、教育、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将快速普及,极大推动行业进步,应当把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从基础应用提升到战略高度谋划部署。两会委员李景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加快制定人工智能促进法,可以借鉴美国及欧美等国际经验,通过基础性立法,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和社会合力,推进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人类。

2.强化与实体行业交互发展

DeepSeek等AI软件在各行业日常工作中成为重要辅助工具,但AI的本质是工具,应该考虑如何能够准确有效地发出指令,实现优势互补。全国政协常委田沁鑫针对文艺创造与AI应用结合指出未来是艺术和科技共生,应当加强全场景交互,把握好人机协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关注在建筑领域与AI应用的结合,建议鼓励高校加快增设交叉学科,鼓励建筑企业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培养复合型人才,增设“建筑人工智能应用师”等复合型人才的职称序列,激发市场主体人才培养动力。

热点话题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发展

(一)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1.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

在全球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进程中,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与当前人才培养与供给不匹配的矛盾。产教融合能够加强校企协同,构建人才培养生态链条,助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面对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工人缺乏的矛盾,两会委员胡德兆(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建立设立“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基金”,对接收学徒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对企业导师发放专项津贴;探索“产教评生态链建设专项基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开展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建立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闭环机制。

2.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

专业调整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机制。国外及国内各地均建立相应调整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要求,每2年发布专业预警目录,北京通过现有专业清查整改、行政专业质量监测评价,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激发人才需求成为专业调整重要方向之一,许玲(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委员强调调整传统专业,强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培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江浩然委员呼吁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课程。

(二)构建院校、人才评价新体系

1.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评价体系

职业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学士学位。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51所职业本科院校。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建议尽快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就业保障等体系机制,探索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校企联合共建职业本科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统筹科产教一体化发展。

2.建立青年人才多层分类评价体系

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和战略人才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对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需求更为迫切,青年拔尖人才应当对标创新发展需求,支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两会代表马新强(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指出当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应当支持企业中的青年人才,特别是掌握硬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建议总结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试点经验,构建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完善本单位内部岗位考核评价和外部评价体系,开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评价工具,推行长周期评价。

智库思考:协同发展、精准发力、以人为本

基于对各代表委员的提议学习和梳理,提出以下就业工作思考:一是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在就业领域的各项提议建议更加考虑部门协同、政策合力,建立联动机制,切实统筹就业与产业发展、技术应用与就业促进协同推进。二是当前就业工作改革逐步深入聚焦,推进人才培养发展与产业需求协同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点,当前完善院校发展和人才评价体系是重要推动力。三是更加从细微处、关键处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同时立足长远和未来提前谋划布局,推进人工智能为人类所用,为人类服务。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