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导读:开年以来,乡村全面振兴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2月,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持续聚焦“三农”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强调“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乡村振兴部分也从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改革三个方面展开。民生智库深入剖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探寻政策演进脉络。
关键词: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改革
粮食安全:从“保产量”转向“强链条”
主要任务:
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② 深化种业振兴,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③ 推动棉糖胶等经济作物稳产提质;④ 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利益补偿;⑤ 加强农机装备研发,推动食物资源多元化。
民生智库观点:
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极端气候、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对粮食安全构成挑战。我国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下,强调从“量”向“质”的提升,增强农业竞争力,降低对外依赖。2025年,我国升级价格调控、利益补偿、技术推广等政策,通过“市场调节+技术赋能”,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一是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以经济手段破解产区“增产不增收”困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因粮食生产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 “增产不增收” 的困局。该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打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壁垒,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促使产销区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上实现协同共进,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二是科技驱动“提质增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2024年的“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2024年)升级为2025年“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强化农业附加值,同时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推动实验室技术向田间转化。这些意味着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更大,将进一步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帮扶措施可持续性
主要任务:
① 提高监测帮扶效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② 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③ 加大就业帮扶,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④ 健全脱贫攻坚资产长效管理机制 ;⑤ 开展乡村振兴衔接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体系。
民生智库观点: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部分地区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返贫风险较高等挑战,特别是因病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因此,2025年着力“可持续机制”,更加强调分类施策、动态监测,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帮扶政策长期可持续,提升政策的效率和精准性。
一是推动扶贫资产高效运转。全国脱贫攻坚投入形成的资产规模庞大,如何发挥这些资产的效益是一大难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有助于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推动其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脱贫地区的自主“造血”能力。
二是就业与产业并重,提升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推动以工代赈,提升脱贫人口的收入来源稳定性。同时,“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减少“千村一面”,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开展衔接政策评估,促进帮扶政策优化。明确提出“开展乡村振兴衔接评估”,这不仅是对政策效果的检验,更意味着未来将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帮扶体系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资金使用精准。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和扩面
主要任务:
①扩大土地承包延长试点范围;②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③ 发展林下经济、延伸特色产业链;④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⑤ 强化文明乡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
民生智库观点: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进入“要素市场化”新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扩大土地承包延长试点范围,完善流转价格机制,鼓励农村资源整合与创新经营模式,以破解“农村空心化”和“集体经济薄弱”问题。
一是土地改革扩面,激活乡村资源。从“整省试点”升级为“多省联动”,意味着政策成熟度提高,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同时,完善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将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鼓励集体经济创新,壮大村集体实力。鼓励发展“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等新型集体经济模式,能够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自主造血能力,避免“空壳村”现象,提高村集体收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促进乡村产业链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强调发展“土特产”,还提出“延链增效”,意味着未来乡村产业政策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全产业链延伸,如深加工、品牌打造、电商渠道拓展等,以提高农村经济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化了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内容,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增强乡村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智库思考与建议
可以看出,2025年乡村振兴工作将持续深化推进,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迈入“全链条推进”阶段。乡村振兴政策从“基础建设、兜底保障”逐步转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政策重点已从“扶持”升级为“赋能”。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等多个方面同步发力,形成综合振兴格局。
二是精准施策要求更高。乡村振兴政策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因素进行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精准度。例如,在粮食主产区,政策聚焦“提质增效”和“利益补偿”;在脱贫地区,重点放在“防返贫”和“长期造血”;在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则更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
我们建议:
强化政策落地与执行监督。对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政策,如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资金利用、扶贫资产管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等,各地应建立专门的政策执行监督小组,定期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因地制宜,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规划。加强推动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各地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避免产业同质化。在农业主产区,强化“产业链思维”,推动粮食安全向高效农业转型,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多元化食物供给。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在乡村产业较发达地区,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在脱贫地区,加快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培育,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