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城市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普遍期待。口袋公园是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休憩交往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居民之间的联系。然而,如何让口袋公园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从“增绿”变“常绿”,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治理新课题,同时也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品质。
关键词:口袋公园、城市精细化、维护管理、可持续化
一、口袋公园的缘起
“口袋公园”始于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1963年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1967年5月,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其作为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标志着“口袋公园”正式诞生。
2018年,北京西城区东福寿里胡同通过腾退还绿新建800多平方米小公园,开创了我国“口袋公园”建设先河。
2022年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建办城函〔2022〕276号),组织各地主管部门为人民群众建设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并在管理维护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让群众用得“舒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国各地掀起口袋公园建设热潮,涌现了无数个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2022年8月19日,住建部表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全国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口袋公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这种见于方寸之间“见缝插景”的美,不仅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形式提供了设计样板,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二、口袋公园管理难题
口袋公园虽小,但管理难度并不小,随着大量的口袋公园建设落成,建设成果的管理维护及持续运营面临着极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是维护管理主体不明确。口袋公园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如城市管理部门、园林绿化部门及管护单位等,由于相关部门权责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有的口袋公园建成后将面临无人管理维护的局面。
二是日常养护措施不到位。由于大多数口袋公园集中在居民区,人流量大,易产生生活垃圾,且缺乏有效监管手段,日常管理维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公园建成后没多久就出现绿化干枯、设施破损、占道停车等问题。
三是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口袋公园的管护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精细地运营和维护,目前多数口袋公园的维护管理措施仅仅针对环境保洁、基础设施维修等,并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或监管机制等。
四是社会共管共治不充分。大部分口袋公园的建设仍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由于在前期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等过程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不足,居民共管共治意识不强,导致公园“易建难管”,后期经营维护压力较大。
三、口袋公园管理经验做法
口袋公园三分建设,七分管养,只有得到精细的养护与管理,才能保持“常绿”。为破解口袋公园养护管理难题,全国各地纷纷探索有效的养护措施和管理长效机制,为口袋公园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上海:一园一策,实现口袋公园精细化管理
自2018年开始,上海市正式对口袋公园建章立制。2021年,为规范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生活提供高品质、多功能生态空间,市绿化市容局修订出台《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进一步明确口袋公园设计、施工和养护等相关规范,同时针对口袋公园后期管护,上海通过“一园一方案”,落实精细化管理。
一是规建管一体化设计,提升管护效率。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注重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后期养护的便捷性和长效性,如在1800平方米的同福花园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采用高达5.5米铝合金幕墙搭配垂直绿化,拓展绿化空间,既避免了大量人流拥堵和绿地踩踏,同时保证了景观效果,减少了管护压力。
二是制定个性化养护方案,落实精细管理。2022年,市绿化市容局出台《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养护标准和经费,同时根据苗木、花卉的生长习性、季节变化等制定个性化养护方案,如针对花色各异的绣球花,个性化配制品种调色剂,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以达到理想中的花色效果,提升口袋公园绿化品质。
三是明确“身份标识”,强化日常监管。上海市每年将景观面貌良好、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丰富的口袋公园纳入城乡公园名录管理,并针对纳入名录管理的口袋公园,在绿地显要位置制作公示牌,显示公园特色、四至范围平面图、养护管理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突出口袋公园“身份标识”,方便市民监督公园的日常管理。
青岛:机制创新,探索口袋公园长效化管理模式
在口袋公园的维护管理中,青岛市通过采取公开招募市民园长、志愿服务、智慧化管护及丰富公园业态等方式,引导和广泛发动公众及社会力量参与口袋公园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口袋公园管护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落实口袋公园管养“定人、定岗、定频、定责”,实现公园环境“增绿”变“常绿”。
一是建立园长制,创新公园管理模式。自2021年起,青岛市面向社会公众招募口袋公园“市民园长”,实现公园多方位监管,开展口袋公园日常监督巡查、收集和反馈居民意见、维护环境秩序等工作;同时通过“社会园艺师”与绿色驿站合作,加强园林绿化培训,提升公园绿化管理人员精细化养护水平。
二是科技赋能,拓展智慧园林应用场景。青岛市采用智慧化、智能化理念,在九莲洲湿地公园建成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特色口袋公园,引入智慧健身步道、人脸识别系统、智能健身器材、智能国民体质检测器材等交互性强的户外智能健身设施,增强群众体验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提升口袋公园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是引入商业服务,丰富公园业态管理。青岛市崂山区将文艺、夜市、美食等业态融入有条件的口袋公园中,在丰富口袋公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获得部分收益,在探索口袋公园可持续运营、市场化运营等方面提供了实践样板,进一步推动口袋公园自我平衡、自给自足,彰显口袋公园综合效益。
扬州: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口袋公园管理效能
扬州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市特色,突出“三个舍得”(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方建公园,舍得投入资金配套设施,舍得投入精力规划建设),坚持“五可”标准(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科学构建由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构成的大、中、小合理搭配的城市公园体系,并形成了法规与体制相结合的口袋公园管理模式。
一是依法建设,提升建设品质。2017年12月,扬州市出台了全省首部公共空间立法《扬州市公园条例》,并结合实际需求,制定《扬州市公园设计导则(试行)》,明确口袋公园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设要求,建立专家评审制度,从源头抓好口袋公园建设质量关。
二是明确标准,实施精细养护。制定出台《扬州市公园管理维护技术导则(试行)》《扬州市公园绿化养护技术指导意见》《扬州市公园管理考核办法》等标准,对口袋公园设施、绿化植被、环境卫生等实施精细化养护与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口袋公园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三是公众参与,提升管理效能。扬州市通过选聘“市民园长”“公园管家”,建立城市公园“啄木鸟”和“青年卫士”队伍,成立“公园管家实训基地”,组织志愿者“认养”等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多渠道参与管理,巩固口袋公园建设成果。
四、总结与建议
口袋公园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口袋公园兜住百姓民生小幸福、点靓城市微空间,既需要城市治理者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也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实现规建管一体化。口袋公园建设涉及面广、人员复杂,需要统筹多层级、跨部门协同管理,尤其是在公园规划、建设、管理三个阶段,需要加强“规建管”三方的有机衔接,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调研、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后期管护要求及管护便捷性,进行精细化、科学化设计。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同步实施,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口袋公园管护效率,进一步推动口袋公园管理水平提质增效。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提升精细化养护水平。建立健全口袋公园建设使用评议制度,做好绿化主管部门、街道、居委会、物业的协调工作,划清权责,压实责任,形成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鼓励基层单位参与所辖口袋公园的日常管理,通过招募志愿者、市民园长等,对口袋公园开展日常巡查及问题反馈等工作。同时,通过公示口袋公园“身份”即公园名称、责任单位、责任管理人及电话等信息,方便公众监督,提升精细化养护管理水平。
三是引导多方参与,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广泛发动公众、社会力量,引导多方参与口袋公园的运营管理,探索实行园长制、认养制、志愿服务等模式,加强口袋公园长期维护与管理,营造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口袋公园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结合口袋公园载体建设,因地制宜植入新业态,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推动口袋公园运营维护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跟踪问效,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口袋公园建设在土地资源高效化利用、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城市每年的口袋公园建设数量较大、建设环节众多,尤其后期管理维护需要持续的运维成本投入。因此,对建设过程、建设效果及后期管护水平进行跟踪评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细化管理规定,引入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测评估体系,促进问题整改,提升口袋公园建设管理水平。
多年来,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致力于深耕城市管理领域,始终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建言献策。“口袋公园”管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关乎百姓身边的“小幸福”。民生智库通过第三方检查评估的方式,完善建设成果“跟踪—评估—问效—回头看”工作机制,提升口袋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口袋公园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