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一年一度暑退觉凉,一岁一回叶落知秋。
转眼又是天高气爽踏秋时节,各式各样的公园,向来是出游的最佳去处,既可满足登高望远,也可满足游园赏景。本文就简单盘点一下那些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公园”资源。
“公园”一词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园包括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公园等多种类型,且类型和划分标准不同,公园的概念使用和命名方式也不同;而狭义的公园则主要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园。
一、城市公园
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五大类。
公园绿地的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具体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四个中类。其中,专类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以及其他专类公园。其他专类公园是指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主要包括儿童公园、体育健身公园、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雕塑公园以及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风景名胜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民众关注的口袋公园也在成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绿地不参与建设用地汇总,其定义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风景游憩绿地是区域绿地中重要的一类,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其他风景游憩绿地等类型。
北京市公园资源丰富,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6月,北京市公园名录(第一批)中就涉及各种类型的公园共1050处,足够满足居民春夏秋冬四季要求,以及文化熏陶、运动健身等各种需求。
除城市公园以外,还有许多在我国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中战略和环境意义重大但不属于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类型。
二、国家文化公园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其中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江苏段、长征贵州段作为重点建设区于2021年底前完成。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国家文化公园目前正处于建设期,其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都涵盖北京市。待建成后,也将成为居民游赏打卡的重要去处。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要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并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
三、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指出,“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
四、自然公园
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
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五、森林公园
1982年,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为中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中指出,“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森林公园分为三级: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共有国家森林公园资源16个,分布于10个区中,可作为居民周末或是节假日近郊游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公园建设体系日渐完备,公园资源和类型日益丰富,致力于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健身、文化、娱乐等各类精神文化需求。秋日不可辜负,踏秋可以从公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