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从生态监管的角度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
来源: | 作者:环境水务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9-27 | 875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为什么把生物多样性摆在突出位置?

对于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内的权威资料有比较明确的定义。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它是指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一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

一般公众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时,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等同于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事实上这两者密切相关,但仍是两个概念。二是认为生物个体总量大就表明物种多样性好,其实应该同时考察不同种群的数量以及每个种群内部个体的数量。

一、我国政府为什么把生物多样性摆在突出位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重要讲话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我们吃的食物来自动植物、呼吸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许多物种形成了威胁,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最终人类也会遭受灾难。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物种灭绝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据报道,每种生物的灭绝可能对多达200种其他生物造成影响。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言时强调,“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第三,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直面和化解当前全球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风险的必然选择。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最后,我国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世界性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担当。习近平在去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地方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政府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绝然不是喊喊口号而已。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最高决策层要求各级政府直面问题和挑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意见出台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以北京市为例,今年6月27日,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之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到了政府议事日程的更高层级。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市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目标:

北京市有先天的条件和优势,生物多样性“家底足”。近两年来,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调查数据表明,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型都市之一。截止到2021年,北京市累计记录各类物种6283种,其中高等植物1804种,脊椎动物371种,昆虫258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藻类475种,大型真菌803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收录陆生野生动物596种,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6种。

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工作势能。据了解,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北京市正积极推进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因此对于北京市而言,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有了具体支撑措施,将从优化保护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自然保护地机制、加强重要保护地和栖息地连通性等方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市级层面同时还将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如永定河、北运河等五大流域的水生态修复。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北京市部分区级政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如门头沟区已经颁布实施有关保护行动计划,房山区针对花石洞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专门的中长期规划,延庆区的保护规划也已启动编制。

三、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如何牵头做好生物多样性工作?

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大致厘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职责划分情况。在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由中央作决策部署,2018年部门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和海洋)、农业农村等部门在落实具体工作上共同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执行工作分散在园林绿化、农业农村、水务、规划等行业部门,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参与相关的执法工作,同时,在“大生态监管”的改革背景下,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将逐渐承担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统筹职责。

因此,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在不违背机构改革趋势、不打破各行业主管部门现有职能划分的基础上,牵头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工作。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对这个挑战时需要做到:充分理解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涉及到其他哪些职能部门及各部门职责清单是什么;能够获得工作抓手,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基于这一逻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从整体工作的推进层面,将工作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对生物多样性的状态进行调查研究,这包括前文提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这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整合专业资源、通过一定周期才能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步,需要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如何与减污降碳的工作有机结合。做到以上两点之后,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第三步,即做政策、制度或规范层面的设计(基层更多偏向落实相关政策和规范),统筹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物种多样性的监测、保护与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保障公众的参与,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突出实现人的发展与生物繁衍双赢。

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层面,从三个方面优化现有工作路径。

一是牵头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趋势和压力形成系统且动态的判断。这项工作国家有相应的技术指南及操作规范,地方生态环境部门需要做的是整合好资源,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整体情况形成量化的评价,如可以定期形成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客观体现相关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二是在现有的工作路径上加强评价与考核,形成工作闭环。在地方层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工作既有阶段性的生物多样性普查和有害生物普查等长周期工作,也有监测、巡查、执法、宣传等日常性工作。这些工作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交叉,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现有工作路径未能形成闭环。其后果是: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在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中有时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很多工作虽然实际上开展了,但没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统一意识,导致工作碎片化。

因此,只有妥善做好评价和考核工作,才能使工作形成完整闭环。评价和考核的方向可以包括:制度、政策、规范的制订或落实情况;生物多样性工作在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中的主流化情况,这可以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在各部门整体工作投入的占比等角度进行计算;各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去衡量;生物多样性与减污降碳的协同程度,如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EI),将城市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公众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三是加强科技应用支撑,提高监测、评估、考核等工作的专业性。通过整合多学科力量,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站台等技术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一方面发挥科学技术应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牵头考核部门而言,也可以用客观、准确的数据衡量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成效。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