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青年群体结构性就业难题探讨
来源: | 作者:政府治理与评价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8-23 | 496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当前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青年群体(16-24岁)失业率一直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而青年群体失业率高达19.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应届毕业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部分,其就业问题受到更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增加167万人,达到了近十年最高值,加之近3年疫情影响,经济形势变化,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青年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期望较高,加剧“慢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年群体对就业有更高期待,找工作不仅仅是找到一份“饭碗”,更是要找到融合满意、体面、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高质量“金饭碗”,因此在没有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倾向继续深造或“考公、考研、考编”等“慢就业”。根据公开发布的数据,2022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情况看,总报名人数突破202万人,较上年增长近52万人,创造历年国考人数新高[数据来源于华图教育公开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较上年增长80万,同比增长21.22%[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公开数据],“考研考公”受到更多青年群体的青睐。

2、偏好头部企业或大型国企,岗位相对有限

从人才需求整体情况看,即使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青年群体就业仍旧偏好头部企业或大型国企。根据智联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十强雇主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字节跳动、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快手、安踏集团,这些企业主要是信息技术行业的头部企业或大型国企,规模较大、技术实力雄厚,但吸纳岗位有限,竞争压力较大。

3、技能型人才供给和实际需求匹配度较低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而当前青年群体不愿意从事“就业质量”较低的普工岗位,同时又无法达到高级技能水平。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40.7%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高级技师、技师需求缺口较大,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分别为3.11、2.68;而当前高级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加强,青年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职业教育接受度和认同度较低,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成长路径较长的技能型岗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以理论性为主,实操性训练较少,技能水平较低。

根据当前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高校就业服务,提升人才岗位匹配效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要尽早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自身能力,做好职业规划。从知识体系、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学生能力特点,加强招聘单位与大学生的畅通对接,双向选择。支持多元化的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依托自身知识、思维、创新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自主就业创业。

二是发挥市场化就业主力,依靠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市场化就业为主体,通过奖励或扶持等方式,支持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招聘青年人群和应届毕业生;鼓励国有企业发挥社会责任,挖掘更多岗位。通过见习岗位、实习岗位等多种途径,给予职业技能不足等青年群体提升职业技能的机会,过渡到更优质的就业岗位。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青年群体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产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完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鼓励青年群体终身学习,持续进修,提升专业技能,拓展专项能力培训。鼓励企业针对青年群体,开设职业培训、以工带训、轮岗见习等机会,增强青年的岗位胜任力。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职工培训,针对特定人群、特定专业领域等开展专项培训,适应行业发展变化。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