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解读
来源: | 作者:社情民意统计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9-01 | 8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条例》的实施对于推动住房租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76号予以公布,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民生智库认为,《条例》的实施对于推动住房租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条例》更好地落实落地进行了思考。

住房租赁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住房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为了规范住房租赁活动,保护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住房租赁关系,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实现住有所居,北京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这是北京市住房租赁领域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对于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共6章75条,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首次将“房住不炒”“职住平衡”“住有所居”等中央精神写入条例。针对租赁当事人,突出了对承租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针对租赁市场,突出了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相结合;针对市场主体,突出了服务和监管并重;创新了租赁经纪分业监管、互联网+监管、纠纷化解、长租群租短租农租分类监管等制度。

一、规范住房租赁市场

《条例》的正式施行,有望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有力保障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租房环境。

(一)明确出租住房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不得出租用于居住的情况

如对出租住房,《条例》规定要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起居室不得单独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储藏室以及其他非居住空间不得出租用于居住;人均使用面积和每个房间居住人数复核相关规定等;禁止将违法建设和其他依法不得出租的房屋出租。

(二)明确出租与承租的权利义务

(三)规范租金押金收取

《条例》第十四条中提到,住房租赁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依法签订书面租赁合同。本市倡导租赁当事人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建立稳定的租赁关系。住房租赁合同内容中应标明:“租金和押金数额、支付期限和方式,押金数额一般不超过一个月租金”。

(四)加强短租住房管理

《条例》中提到,本市对按日或者按小时收费的短租住房实行区域差异化管理。

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禁止出租短租住房。其他城镇地区出租短租住房的,应当符合本市相关管理规范和本小区管理规约,无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无相关约定的,应当取得本栋楼内或者同一平房院落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出租人应当与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短租住房的出租人应当在住宿人员入住前当面核对住宿人员身份信息,即时通过规定的信息系统申报登记信息。具体规定由市公安机关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制定。

二、加强住房租赁服务管理和监督

一是设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准入条件;二是加强企业行为监管,包括规范信息公示和房源发布、控制资金池、实行合同网签等;三是强化网络平台的信息核验责任;四是管控租金贷。

三、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

《条例》中提到,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按照规定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或者将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租赁住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自建或者联营、入股等方式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运营租赁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的租赁住房、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土地出让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用于租赁的住房等,不得销售、变相销售,不得用于出租短租住房;在落实户有所居、保障本村村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关于农村宅基地以及宅基地上的房屋建设管理使用的规定,将农村宅基地上闲置住房出租用于居住等。

《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的实施对于推动住房租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民生智库建议,在《条例》正式实施后,一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各街道乡镇、社区(村)、房租赁经营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互联网信息平台等相关人员进行《条例》宣贯培训。

二是实时跟进公众对《条例》的认知情况,了解和掌握出租人、承租人、房租赁经营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互联网信息平台等相关人员对《条例》认知、理解和实施落实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条例》贯彻落实提供对策及建议。

三是在《条例》实施一年后,开展《条例》立法后评估,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形成报告三个阶段,全面检视《条例》各项规定制度,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条例》更好地落实落地。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