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再谈营商环境的“冷”与“热”
来源: | 作者: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7-11 | 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考核评价的角度,对比不同区域营商环境的改革进程和效果,逐渐体会到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的“冷热”差异

笔者多年来先后在不同区域参与营商环境评估咨询和研究工作,亲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先进成效,也感受到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营商环境改革的变化。从考核评价的角度,对比不同区域营商环境的改革进程和效果,逐渐体会到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的“冷热”差异,同时,也发现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内部存在的营商环境不同维度下的“冷热”共存状态。

营商之“热”——重视程度、氛围撬动、考核评价

营商之热探讨的是国内普遍范围内的共性“热”点。从各地区情况看,当前国内营商环境之“热”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营商环境重视度的持续提升。先进地区已享受到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改革重视度持续提升,在优化之路上继续大步迈进。欠发达地区也在优化营商环境赛道奋力追赶,上到省级领导,下到街镇干部,营商环境重视度空前一致高涨。

其二,优化营商环境舆论氛围始终保持高热度。各地多渠道、多主体的立体化宣传,各类政策的大力推广、普及,多利益主体的动员参与,为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层面的营商“升温”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外部驱动力,在改革过程中的“气氛撬动”作用明显。

其三,营商环境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日趋提升。近年来,各地对营商环境的重视,更多的依托“考核”来体现,通过各类自评价、专项督查、优化提升、改革创新评估等考核方式,压实地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日益凸显。

营商之温——顶层设计、制度配套、政策执行

与先进地区相比,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相对较弱地区,在顶层设计、制度配套、政策执行三方面的推进力度、改革程度等方面整体升温速度较慢,各方反应表现较“温和”,热度待提升。

顶层设计方面,部分地区营商环境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不足,部分顶层设计的优化速度、内容覆盖拓展跟不上国家营商环境改革进程,造成落实过程中的推进难度和“尴尬”。

制度配套方面,针对快节奏、大力度的改革要求,部分地区的具体制度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实际落地时面临“无章可循”的困境,相较于先进地区的快速政策和机制迭代,落后地区在制度保障方面的及时配套相对薄弱。

政策执行方面,欠发达地区在改革政策执行落地力度、效果方面有待升温加码,如工作人员对政策标准要求的理解认识、改革政策在窗口单位的实际落实执行情况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政策执行“热力”都需提升。

营商之冷——指标认识、优化逻辑、改革突破

营商之冷,关注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在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基础性差距,这些基础性差距从营商环境评价本身出发,逐步向外延展,表现为指标认识、逻辑挖掘、改革突破三个方面。

首先,是指标认识之“冷”。部分地区对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的认识表面化,围绕评价指标,存在“三个不清晰”问题,即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优化营商环境关系的理解不清晰,对指标细项评价内容与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导向关系的认识不清晰,以及对指标间部门权责、协同推进的分工不清晰。先进地区通过对指标要求、内在逻辑的深度分析、研判,强化的是对国家相关领域重点改革目的目标、落地执行要求的理解,在此基础的改革推进更具针对性。如“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与营商评价中环节、流程的关联性等。对指标认识的不到位,不利于改革者精准把握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取得改革成效的掣肘因素。

其次,是逻辑挖掘之“弱”。营商环境国评中的18个指标看似是18个不同领域,但彼此间并非相对孤立。不同评价领域、评价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对具体业务工作、对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的潜在影响间,有其内在必然性和关联性,二者之间是辅车相依的关系。但部分地区在执行或响应评价过程中,未对其中的内在逻辑投入足够重视,牵头部门“单枪匹马”、各指标“各自为战”的情况多有发生。相较之下,深挖相关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探索跨指标协同解决方案,则是先进地区推行改革创新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第三,是改革突破之“限”。在相同的法治框架下,不同地区、同类部门面临的法律、制度、人员、数据、技术等方面的改革瓶颈多数都是共性的,困扰欠发达地区改革进程的各种束缚因素,恰是近几年先进地区大力突破、着力推进改革试水的重点领域。从营商先进地区的改革进程看,很多地方的工作走在了法律法规前面,实现了用营商环境改革推动法律法规健全,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良性优化发展路径。优化营商环境一直在路上,改革的“冷”需要打破,需要有突破的勇气和决心,有跳出惯性思维的科学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借鉴化为己用的灵活实现方式。 

“冷热”背后的思考——营商环境改革如何保温、升温?

随着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深水区,营商环境欠发达地区如何让重视度、关注度持续保温,让改革劲头和落地执行力度不断升温,给企业感受和满意度评价不断加温,是未来需不断探索的方向。 

底层认识:四个“不唯”,转变发力

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已进入“自选动作发挥期”,欠发达地区想要尽力追赶不掉队,抓住时机奋力赶超,需首先扭转对营商环境评价的整体认识,由表及里同样表现为“四个不唯”的转变。

其一,不唯填报论。营商成绩不只看填报结果,综合改革、企业评价都是参考因素,填报只是基础,是成绩输出之一。

其二,不唯指标论。指标不是营商环境的全部,“大营商”概念的通行,已成为先进地区比拼的关键点。

其三,不唯自身论。自身进步不代表成绩提升,国家相同赛道里,决定成绩的除了自身的速度变化,还有竞争对手的提速水平。企业评判和选择经营发展地,同样在不同地区间进行横向对比和衡量,营商环境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四,不唯成绩论。营商评价的核心不是成绩,而是区域营商环境真正的改善,是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连带效益,是区域发展随之产生的内生动力,是一个地区良性循环下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评估不是目的,指标不是全部,数据不是目标,一致不是特色”应成为相关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谨记的要点。 

改革谋划: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营商环境的改革,应是真正有的放矢、发挥最大效能的改革。要结合区域发展阶段、锁定地区发展痛点、聚焦企业需求,探索可突破改革的点,要切切实实解决实际问题。要形成改革协同合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打破部门间的传统业务壁垒,突破认识上、制度上、技术上的限制,改革形成新的机制、新的平台。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着力推进上述观点“变现”,让区域内企业切实体会到地区改革魄力和发展变化,是让优化营商环境见效的可行之道。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