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城市商圈管理的五种模式探析
来源: | 作者:基层治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6-15 | 1137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对全国城市商圈管理体制机制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如下五类商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主要城市开展商圈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商业发展形态已经从过去依靠单栋商场、单条商业街的“零散式”模式向由若干个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设施构成的商业集聚区,并以商业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成为具有一定消费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商圈模式转型。城市商圈不只是城市商业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

一、我国城市商圈管理现状

城市商圈经济作为城市商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强商圈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是提升城市商圈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商圈建设和发展,商务部将“推动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作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课题,2020年8月,商务部发布了《城市商圈建设指南》,首次定义了城市商圈,包括核心商圈(位于城市中心区或特定区域)、区域商圈(位于城市区域中心)和社区商圈(即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目前我国城市各类商圈管理涉及的产权主体较为复杂、利益方数量较多,各类市场主体诉求不统一,统筹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制约了我国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城市商圈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是保障。只有建构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够调动各方利益主体参与商圈治理的积极性。

因此,总结借鉴全国主要城市商圈管理经验和模式,创新城市商圈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协调商圈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商圈多元主体和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商圈治理,打造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崭新商圈,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支撑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商圈管理的五种模式

民生智库通过对全国城市商圈管理体制机制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如下五类商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主要城市开展商圈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一是党建引领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商圈管理有机融合,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建立、党建活动开展和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依据商圈内功能布局集中、商业楼宇林立、消费群体庞大等特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依托行业协会上下联动,建立“轮值书记”制度,构建以商圈党委为统领的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纵向延伸到底。

二是管委会治理模式,主要是指由上级政府设立商圈管理机构(管委会),作为当地政府的管理服务机构及区域职能部门专设机构,行使政府的管理权,并制定商圈发展规划和政策,为商圈内的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管委会的这种管理体制不同于政府机构组织模式,管委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按实际所需配备工作人员。

三是政府机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政府机构内部成立一个商圈管理服务机构。比如成都市发布《成都蓉北商圈管理暂行办法》,成立成都蓉北商圈发展服务局,履行法定机构职责、负责配合有关部门承担蓉北商圈城市设计、规划工作,并牵头协调督促蓉北商圈重点产业化项目的土地整理项目供地,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物业管理模式,指的是商圈交由专业的商业物业公司管理,这类公司注重把握商业发展规律,并有专业团队做好日常管理,密切与商户联系互动。对于一些特定区域,这种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政府城市管理由于人手不足、素质参差、管理面大等原因造成的管理不到位、不精细问题,通过专业性的管理可以让特定区域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定位,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五是商协会自治平台模式,作为重要的城市治理主体,商圈商会及行业协会发挥着紧密连接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建立商圈商会、街区商协会等自治组织,构建街道主导、商协会作用前置、商户自律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对商圈辖区商业形态、业态进行分类梳理,牵头成立如百货、餐饮等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专业优势,发挥行业自律功能,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调解内部矛盾纠纷,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