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两会谈民生】全民健身助力幸福生活
来源: | 作者: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3-09 | 53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新周期工作计划出发,来看看全民健身如何助力幸福生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方面,报告提出: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为推动全民健身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以下简称《全民健身计划》),全国23个省(区、市)发布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从新周期工作计划出发,来看看全民健身如何助力幸福生活。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十三五”时期,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7.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2021年12月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从“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全民健身服务”两个方面划定了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底线,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于此,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和各级《实施计划》立足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着力引导优质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向基层下沉,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附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

项目名称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标准

 

 

 

 

 

 

 

公共体育

设施开放

 

 

 

 

 

 

 

城乡居民

 

 

 

 

 

 

 

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1.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公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全民健身日全面免费向社会开放。

2.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公共体育设施低收费价格一般不高于当地市场价格的70%。低收费开放时应为老年人、残疾人、学生、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和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提供更优惠服务,收费标准一般不超过半价。

4.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应覆盖晨晚练等城乡居民健身高峰时段,不得全部安排在用餐高峰等城乡居民健身需求较低的时段。

5.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应急、疏散、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全民健身

服务标准

 

 

 

 

 

城乡居民

 

 

 

 

 

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活动和比赛、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免费提供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

1.每千人有1.9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

2.提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健身组织、健身指导等信息咨询服务,群众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官方网站、电话等多种渠道获取科学健身知识、预定场馆、参加培训和赛事活动等服务。

3.县(市、区)打造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符合当地实际的群众健身活动或比赛,每种群众健身活动或比赛每年举办1次以上;有条件的行政村每年举办1次以上群众健身活动或比赛。所举办的群众健身活动或比赛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并建立健全专项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4.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全年免费供公众使用。所配置的健身器材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关于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规定。

二、持续增加体育场地数量,完善“15分钟健身圈”

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全民健身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比如:北京要新建改建体育公园32个、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20个,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上海要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完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浙江要新建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5个、体育公园250个、足球场250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3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0个、百姓健身房3000个,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广东要新建或改建至少82个体育公园,每个县(市、区)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实现珠三角地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等等。新周期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将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让群众更具幸福感、获得感。

三、群众健身组织全面下沉,保证群众就近健身

体育健身组织是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将各类健身组织的触角向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延伸,使每一名健身爱好者都能找到相应的健身组织,是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

比如:北京将进一步完善“1+2+1”基层组织网络,即各街道(乡镇)均建成1个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2个、行政村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个;浙江将实现县(市、区)“1+25”组织模式(1个体育总会和25个以上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全省登记注册和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万个;福建将推进县(市、区)“1+3+N”(1个体育总会,3个人群体育协会,N个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乡镇(街道)“1+N”(1个单项体育协会、N个健身团队);江苏推动乡镇(街道)按照“1+X+Y”(“1”是指体育总会,“X”是指多个运动项目类体育社团,“Y”是指多个人群类体育社团)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山西在街道(乡镇)推行“3+X”(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加若干单项体育协会)模式等等。新周期群众健身组织将全面向社区(行政村)下沉,激发组织活力,提升承接全民健身的能力和质量,打通联系健身群众、服务健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赛事活动体系更加丰富,助力美好生活愿景

体育赛事的开展对推动城市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研究表明,社区体育赛事对提高参与居民幸福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巩固冰雪运动成果、发展“三大球”运动;举办项目业余联赛,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运动项目人口。各地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比如:北京将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实现100%社区(行政村)全覆盖,方便市民就近参与;湖南将不断丰富大众项目,打造10个以上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塑造湖湘体育名片;江苏将持续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妇女等特殊人群,推广有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辽宁明确每年举办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的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不少于100次;浙江将继续完善赛事活动体系,举办覆盖各类群体的线上赛事活动,打造具有长三角区域特色的原创品牌赛事等等。新周期将根据群众需求继续完善赛事活动体系,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助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五、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升指导服务水平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够让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通过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通过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如北京提出“要持续创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形式和内容,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安徽提出“建成科学健身指导中心121个,推动健身场所和晨晚练点科学健身指导全覆盖,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广东提出“推动体卫融合,推动社区医院和体质测定指导站融合,将体质测定相关指标纳入日常体检范畴,开具运动处方”;贵州提出“到2025年,建设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示范项目32个,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名以上”;江苏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推动发展健康管理、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等新业态”;山东提出“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

《全民健身计划》和各级《实施计划》,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工作制定了目标值和时间表,下一步,各省(区、市)应以贯彻落实《实施计划》为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活动、健身组织等扩大供给和提档升级,不断增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