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信息化平台技术在批后监督中的应用
来源: | 作者:园林绿化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3-07 | 523 次浏览 | 分享到:
梳理总结了信息化平台技术在开展林地占用、林木采伐移植、城市园林绿化资源等批后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监管”方式的推进,信息平台技术在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作用显现,在帮助批后监督工作实现“全覆盖、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等方面发挥成效。民生智库园林绿化研究中心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梳理总结了信息化平台技术在开展林地占用、林木采伐移植、城市园林绿化资源等批后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一、相关政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将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写入法律,规定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在强化森林经营方案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限,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0)要求在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提质增效的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政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依据“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严格落实监管要求。

2020年-2021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发布了如下批后监督有关办法和实施细则。

●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占用林地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监督检查办法》(京绿办发〔2020〕155号)

●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木采伐(移植)批后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京绿办发〔2020〕196号)

● 《城市园林绿化资源行政许可批后监督实施细则》(京绿办发〔2021〕81号)

二、信息化监督功能与优势

信息化监督是基于信息化平台技术开展批后监督工作,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台账管理、动态监督和数据统计,保障和推进常态化监督机制高效运行。信息化平台既可以支持审批件批前调查工作,批后监督工作,也可以支持日常的巡查管理及其他单位问题台账归集等。

提升效能: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通过建立从批前、审批、批后监督、执法的全链条信息化共享机制,可极大提高批后监督的工作效率。

精准留痕:在审批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建立跟踪监督、留痕管理实现对占地、砍伐、移植行政许可的动态监督,做到全面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留痕工作。

长效监督:探索建立资源动态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应用场景

1、台账管理

实现台账的电子化,支持查阅历史数据,查询案件详情,记录监督检查数据、频次,处理结果等,建立从批前、审批、批后监督、执法的全链条电子台账,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可极大提高批后监督的工作效率。台账管理还可以依据行政许可事项的分类,形成分类台账,方便台账的精细化管理。另外信息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对台账的统计分析,对总接件、正在监督、已处理、已完结等数据进行统计显示,方便掌握工作进度情况。

2、现场调查

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在电脑端应用,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时,调查人员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安卓平板电脑移动端APP对照高清四至范围影像图进行比对检查,并完成现场调查数据录入、拍照等操作;若现场发现有违法违规现象,可现场进行打点测量,之后绘制变化图斑导入系统,进行图斑的更新。

3、动态监督

在导入审批件所有的原始数据后形成监督“一张图”,在监督一张图上可以观察所有审批件的整体情况及其动态变化,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分析实现绿地资源动态监管。信息平台的到期提醒功能,会在依据许可事项的期限,分析项目周期,在项目到期前的特定时间节点进行提醒。

4、数据共享

信息平台技术可以实现监管数据的四级共享,首先支持多级权限与角色设置,可以多人操作,实现部门内的数据共享;其次实现批前、审批、批后监督、执法的跨部门全链条数据共享;再次通过数据对接,实现市区两级监督检查数据的共享;最后可以与不同的审批事项之间实现数据共享,进而健全监管规则与标准。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