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对生物多样性高质量保护的思考
来源: | 作者:园林绿化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1-24 | 539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对平原生态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思考,提出建议,为构建美丽清澈的世界尽一份力

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享受生态发展红利,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自2012年至今北京市已经启动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这是京畿重地最大的人造生态系统,如何守住首都这片绿,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青山绿水?本文通过对平原生态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思考,提出建议,为构建美丽清澈的世界尽一份力!

图1:黄海国家森林公园

一、为什么要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讲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如今地球存在的物种,是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完全依赖于它。森林、沙漠、湿地、草原、山区、湖泊、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并存彼此相互作用,共同编织着一张生命之网。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抗疟药青蒿素来自于黄花蒿;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疾病;成片的森林有利于抗洪排涝,以及在净化空气、水质、调节气候、分解废物、修复土壤、控制虫害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当下全球GDP的50%以上源自于自然界的贡献,大自然对于人类的依赖,要远远小于我们对自然界的依赖。

二、平原生态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1、生态系统不稳定

平原生态林立地条件多以建筑渣土、废弃地、养猪场、退耕还林等为主,这样的基底条件易滋生病虫害、土壤板结易形成洪涝灾害,从而导致大量苗木的死亡,或者形成小老树,这是平原生态林系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如白蜡种群普遍受窄吉丁虫害的严重威胁,长势不良,后续需要大批量更换树种。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如美国白蛾造成经济、环境功能、景观美学、生态系统内部失衡、区域声誉影响等的损失不可估量。

2、人为活动干扰

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区位,平原生态系统多处于人员密集地区,势必造成生境孤岛,不利于物种交流,易造成基因同质化。人民群众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如乱弃垃圾、踩踏草坪造成土壤板结,采野菜造成地表层土壤的损坏从而引起水土流失,折枝扒皮等行为造成树木的损伤甚至死亡。

3、管护公司经营不到位

平原生态林林分郁闭度大多数在0.8以上,导致林下地被植物大量死亡,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管护公司在补苗的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立地条件、郁闭度、适地适树等),仅仅关注保证原地块树木的数量、种类等指标是否与合同上保持一致,这是林分郁闭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树木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自然稀疏法则,随着树龄的增长,林分不断的稀疏,总株树不断降低,逐渐的趋于合理。上述不当行为造成林木越长越差,生物多样性不断流失。

三、如何构建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1、增量提质

在现有平原生态林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林地面积,通过林分结构、树种的调整,大面积营造混交林甚至是复层异龄混交林,实现四季常青、季季花香、三季有果、绿美交融的生态画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扎实的物质基础。适当增加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面积,对于适宜开展的地块要加大小微湿地、本杰士堆、鸟巢、昆虫旅馆的布设数量,本小区内混交林搭配树种宜选择食源性、蜜源性的乡土树种。

图2:本杰士堆

2、湿地修复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7年多以来,湿地、流域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面积不断的增加,然而随着产业升级、碳达峰目标的不断趋近,势必造成新一轮的污染,为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落实好河长制和林长制,通过多媒体渠道宣传、营造水源涵养林、重点地区加装护栏、增加巡防人员等措施减少人类的干扰,通过自然之力使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

3、生态系统构建

近自然林理论基础是潜在植被理论和演替理论,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应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人工营造与后期植物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超长速、低造价建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的,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演替规律的森林生态系统。将通过相关措施打造近自然林生态系统,乡土树种筛选,选择各群落的优势树种作为乡土树种种子库。

在城市平原生态林系统中,林木与环境的关系要稳定而协调,才能够提供最佳的生态效益,树种间的搭配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抗逆性强,形体优美;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与观果间协调搭配,融物于景;充分考虑城市景观需求,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林;充分考虑立地条件,选择相应树种。

4、封山育林

结合不同地块情况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等形式进行保护,远离村庄人群地块采用全封,道路工厂附近采用半封,村庄附近采用轮封的形式。加大护林员巡护力度,依法办理毁林开荒、点火冒烟等情况。

图3:封山育林自古有之

四、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逐步完善迁地保护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连通现有自然保护地,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8%。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生存环境,拓展了生物生存空间,为中华民族构筑起维护生态安全的万里长城。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起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构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绿色进程。

截至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连续实现了“双缩减”,已累计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

完善政策法规,不断提升生物治理能力。近10年以来,陆续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法规。与此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倡导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自1992年以来,中国坚定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联合国森林文书》等进程。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图1-图3来源: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百度

参考文献:

1.共建万物和谐美丽世界——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综述[N].经济日报.2021-1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生态环境部白皮书: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R/OL].(2021-10-8).

3.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赵铁珍.北京林业大学.2005

4.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J].李建华.北方经济/生态ECOLOGY.2019

5.平潭综合实验区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初探[D]. 林晓杉.福建农林大学.2014

6.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与低碳城市建设[J].卢训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