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类型探究(下篇)
来源: | 作者: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1-11 | 4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广泛总结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基础上,探索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都市农业已大量存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对于都市农业的内涵、功能、类型等的认识也千差万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都市农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热潮,形成了一定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生活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广泛总结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基础上,探索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特征,为“十四五”时期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今日推出《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类型探究(下篇)》。

三、都市农业:多样的发展模式

对全球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进行梳理,根据其功能、规模的不同,都市农业大体可以分为生存自助型、生态休闲型、多功能型、城市景观型等模式。

1、生存自助型或危机回应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城市贫困居民或社区利用城市内或郊区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得食物或增加经济收入,是对危机或城市贫困的回应,大多属于非正规的或临时性活动,多分布在非洲、部分东欧以及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古巴都市农业是其中的典型。由于受美国封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影响,20世纪90年代,古巴出现食物短缺的问题,城市市民面临着严峻的温饱问题。古巴政府鼓励城市居民发展都市农业,进行自助自救。1993年,古巴农业部重新规定了城市土地使用权。任何未使用的土地都可以分配给城市居民用于耕种,并享有永久使用和收益权,推动哈瓦那都市农业采用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高度密集家园、私人农场、溶液培养园等都市农业模式。1997年,哈瓦那都市农业的地点已达7998处、75092公顷,都市农业所生产的蔬菜、非柑橘类水果占国家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8%和39%。

2、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等经济发达、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技术先进、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产品供应丰富、价格低廉。都市农业的发展不是出于对食物短缺或城市贫困等危机的回应,而是由于城市政府和居民对农业土地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及自然美感的重视和对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农业生活方式的需要和珍惜,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或后院农园。

市民农园是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的代表。市民农园是农场主将城市地区或附近的土地划分为小块,分租给城市居民种植其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由市民直接经营或委托农民代为管理,收获的农产品由消费者自行消费,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也为农园提供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做到双方互利。德国慕尼黑规划了占地335平方公里的“绿腰带”项目,鼓励市民和农民共同开发建设市民农园,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目前已建成了500多个小菜园。

3、多功能现代化都市农业:多分布在人多地少、经济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由于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既要担负较重要的经济或生产功能,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化和生产设施的小型化、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生鲜食品;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生态与景观美化、避减灾害、市民绿色休闲旅游等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功能。

日本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型的代表。日本都市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绿岛农业”为主要特征。主要集中在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主要作用有四:一是建设有“农”的城市,成为都市“后花园”;二是提升都市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型城市;三是提高农民收入并提高社会地位;四是加强农村建设,振兴农村。日本东京总面积2188.67平方公里,总人口1327.7万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010年,东京耕地面积7670公顷,户均耕地面积0.445公顷,农作物栽培面积3670.99公顷,露天栽培占94.6%(蔬菜56.6%,花卉20.7%),设施栽培5.4%(设施蔬菜66.4%,设施花卉31.6%)。东京食品自给率低,2010年,热量供应食料自给率1%,其中蔬菜5.2%。东京农产品销售,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占57.3%,市场批发29.2%,通过农业协会销售27.2%。

4、景观型都市农业。近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兴起了“景观可食化”运动,即将农作物生产打造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使城市的空间功能增强,同时增加了城市内部的自我食物供应能力。目前有关食物系统的研究在西方比较盛行。人类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用有限的空间生产更多所需要的食物,都市农业无疑提供了非常好的抓手。通过高投入和高效管理,城市内部农业可在有限的空间内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增强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新加坡15%新鲜蔬菜供应,就是通过屋顶农业、垂直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来解决的。

迪拜的高线公园是此类农业的代表。2019年5月,Machou公布迪拜高线公园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上最长城市农业公园。迪拜高线公园由谢赫扎伊德大道改建而来,通过将原本的高速埋入地下,将此前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转变成了25公里长350公顷大小的都市农业场地。公园中的80%为农业用地,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可控室内环境,以及露天椰枣树林场。其中产出的几种作物,在极大地满足了商业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蝴蝶效应:通过减少运输与储存蔬菜过程中的环境足迹,形成了真正的农场-餐桌模式(farm-to-table)。

都市农业是农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都市农业份额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与城市的融合将越来越深入。都市农业将进一步发挥农业的各项功能,拓展农业外延,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一体化,满足都市发展对安全、生态、休闲等产品的需求,走向人与自然及都市的和谐统一,使都市农业迈向新的可持续阶段。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