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ynamics
——
导读: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文旅融合凭借其产业联动性与文化赋能价值,成为驱动乡村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本质在于整合乡村资源禀赋,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价值重塑与内生发展。本文基于政策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系统提炼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包括政策引领的制度保障、产业升级的价值创造、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激发,并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启示。研究旨在为深化文旅融合实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
一、政策引领:构建系统性制度支撑体系
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革新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乡村文旅融合相关政策,政策体系持续深化拓展,逐步构建起多层次、跨部门协同、多年度衔接的制度框架。
2022年制度奠基: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部署“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将其纳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任务;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系统构建八大赋能领域及“土地-资金-人才”三位一体支撑机制。
2023年落地转化: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发布 《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 ,启动全国试点申报,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认定100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带动试点地区乡村文旅收入年均增长25%。
2024年战略升级: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文旅融合纳入乡村产业核心架构,要求强化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数字化治理。
2025年机制创新:新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重点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和“农民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推动政策资源直达县域。
上述政策演进清晰地呈现了“基础制度构建—配套深化—试点突破—机制创新”的阶梯式推进逻辑。政府通过持续迭代的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不仅有效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更引导乡村从外部“输血”向可持续“造血”转变,为在地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二、产业升级: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农文旅融合通过打破一二三产业边界,有效推动乡村产业链条延伸与价值增值,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供了核心动力。其关键路径在于:
路径一:文化赋能与体验升级,驱动价值链跃迁
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的深度植入,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向“文化商品”“体验项目”的价值跃迁。例如,浙江嘉兴以江南蚕桑文化为基底,通过“农业+旅游+文创”模式重构丝绸产业链,王店镇梅里丝绸集团推出“桑田故事”主题礼盒,融合桑叶茶、蚕丝面膜等衍生品,包装采用非遗剪纸技艺,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开设采桑喂蚕、缫丝体验等农事研学课程,吸引游客深度参与,有效带动二次消费增长。
路径二:全链条协同融合,构建闭环产业生态
整合农业种植、加工、餐饮、住宿等环节,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增效的闭环产业链。例如,简阳市尤安村以5000亩桃园为基底,延伸出桃花节、采摘节等旅游活动,同步建设百鸣湾酒店、农民画艺术馆,形成“桃种植—观光—加工—住宿”全链条。2025年观花季期间,园区推出哪吒彩绘墙、麦田“简阳”打卡点等特色景观,同步开展乐队演出、儿童乐园等活动,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年轻人“出片圣地”和家庭游热门目的地。
路径三:创新业态孵化,跨界融合催生新动能
创新业态孵化是激活乡村资源的催化剂,其本质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例如,贵州台江“村BA”乡村篮球赛,因融入苗族芦笙舞、刺绣服饰、酸汤鱼火锅等元素,单次赛事吸引超10万观众到场,带动当地旅游订单增长143.4%。围绕这一IP开发的“村宝宝”吉祥物、联名文创产品及“深山星光夜市”,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1000个,将体育赛事升华为文化展示与消费的综合性平台。
路径四:数字技术赋能,打造乡村产业升级新引擎
数字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成为链接乡村美景、文化、物产与亿万消费者的核心枢纽,驱动农产品销售、品牌传播以及客流引入。例如,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以“流量扶持+内容共创”模式重塑乡村传播与销售生态,通过培训5000名乡村创作者掌握短视频拍摄与直播技能,赋能村民变身为新时代“数字农人”。龙脊梯田瑶族阿嫂凭借“插秧舞+梯田日落”的特色直播,单场售出香糯100吨;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通过短视频带货,实现“云端卖彝绣”年销售额达500万元。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助力27万乡村文旅商家增收47亿元,吸引1990万乡村游客,充分验证了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价值的倍增效应。
三、文化传承:激活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根基。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为深度挖掘、创新转化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真正激活乡土文化自我传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关键机制在于:
机制一:活态传承,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超越静态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沉浸式体验与市场化路径“活”起来。核心在于将非遗技艺、节庆仪式融入当代生活场景与消费链条,使其在创造经济价值中实现自然传承。例如,贵州黔东南州将苗绣这一国家级非遗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建立非遗工坊,引入设计师进行时尚化、实用化改造,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苗绣服饰、包袋、饰品等旅游商品;另一方面,在景区、民宿开设苗绣体验课程,让游客亲手参与制作。此举不仅使苗绣技艺得到广泛传播,更直接带动了5000余名绣娘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使文化传承成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极大增强了传承的自觉性。
机制二:IP塑造与价值转化,提升文化自信与品牌力
将独特的地域民俗、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创意提炼,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吸引力的乡土文化IP。通过故事化、符号化、产品化运作,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与品牌价值,并反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四川蒲江县创新性实施“乡村文化新乡贤”培育计划,挖掘并招募本地熟知历史、擅长技艺、热心公益的能人,对其进行品牌塑造和传播能力培训,授权其作为本土文化代言人。这些“新乡贤”通过短视频讲述乡村故事、直播展示传统技艺、策划特色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本土文化IP,如“蒲草韧如丝”农耕文化、“鹤山窑火”陶艺文化等,显著提升了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机制三:空间活化再生,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
对承载乡村记忆和历史文脉的物理空间(古村落、老建筑、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与功能活化,将其改造为乡村博物馆、文化展览馆、主题民宿、文创集市等新型文化消费与体验空间。这不仅是保存文化记忆,更是通过场景化叙事和业态植入,让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提升文化传播深度。例如,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摒弃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原则,对古村落进行精细化修缮,保留原有格局风貌;同时,将祠堂改造为村史馆展示地方志,将老宅院改造为特色民宿或非遗工坊体验点,在街巷引入符合调性的茶寮、书吧、手作店,成功将静态的文化遗存转化为活态的文化生活场景,使项目覆盖村落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长2倍以上,文化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四、发展启示:深化文旅融合可持续赋能的核心方略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需深刻认知其复杂性与在地性,成功的实践深刻昭示,唯有敬畏乡土根脉、锐意创新转化、构建共赢生态、拥抱数字变革,方能突破瓶颈,使其真正成为驱动乡村可持续繁荣的核心引擎。基于此,提出深化实践的关键方略:
方略一:深植文化根脉,坚守保护性开发底线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深植乡土文化本底。必须深刻理解、尊重并活化在地文化基因,将其视为发展的灵魂与核心吸引力。通过深度挖掘、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本土文化资源,强化乡村文化自信,避免同质化与过度商业化开发,强化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确保文旅发展根植于乡土,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与文化生命力。
方略二:创新驱动融合,释放多元价值潜能
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创新转化路径与多元业态融合,核心是精准把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推动在地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聚焦产品创新,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提升市场吸引力与消费转化率;另一方面,推动产业融合,联动农业、手工业、康养、教育等相关产业及生态资源,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驱动乡村产业体系整体升级与提质增效。
方略三:构建协同生态,保障长效共享发展
乡村文旅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地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建共享的“共赢生态”。政府需强化顶层设计,破除部门壁垒,将文旅融合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并配套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市场主体需发挥专业运营优势,有效吸引和配置社会资本,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农民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充分保障,确保其深度参与决策和经营;社会组织则积极发挥其平台链接与资源整合优势,促进信息共享与跨界合作。
方略四:深化数字赋能,拥抱智慧发展浪潮
数字技术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需要系统化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文旅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度融合。一方面,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网络覆盖与数字化应用水平,普及数字化应用工具与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力深化智慧文旅场景应用,运用VR/AR、AI等技术,开发互动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便捷化体验与文化体验深度。
【结语】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政策、产业、文化、科技、治理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本文研究表明,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是前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价值链升级是核心,激活乡土文化内生动力与品牌价值是灵魂,构建多元协同共赢生态并拥抱数字变革是保障。诸多成功实践无不印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深挖在地文化基因,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保障社区主体权益,善用科技赋能手段,是解锁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未来,需持续深化对这四大关键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协同机制,方能绘就产业兴、文化浓、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