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导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就业帮扶政策体系。当前经济形势下,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就业收入增长,是防返贫稳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这需要就业政策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关键词:防返贫、稳就业、就业政策、趋势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组织动员更多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等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达到3274.32万人,同比增加34.79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45%[ 数据来源:“脱贫人口就业务工超3200万人”,中国政府网,2023.08.21。]。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恢复向好。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等。
在此背景下,如何稳定3000多万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2023年9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了7项重点工作任务。
梳理《通知》及近3年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在延续了以往多渠道、多举措稳就业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我国防返贫稳就业政策措施正在升级。以下三个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一、趋势一:帮扶措施精细化
随着就业帮扶政策推进,一些问题和情况逐步显露,需继续调整和优化。以劳务协作为例,一些脱贫务工人员虽然通过劳务协作找到了工作,但稳岗率偏低,或技能达不到用工企业需求,或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通知》对多项政策措施做了更加细致的部署。如针对劳务协作,要求从3个方向优化:区域协作下沉并延伸、培育和推广劳务品牌、挖掘“季节性”岗位进行劳务输出等。对帮扶车间、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稳就业措施,《通知》也进行了细化。如对于公益性岗位管理,要求岗位设定综合考虑当地脱贫人口数量、就业困难程度以及公共利益需要;要求优化岗位招用标准,以是否能胜任、是否能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取消年龄、残疾等不合理招用限制;要求加强过程管理,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这将引导各地方政府完善公益岗位的岗位开发、招用制度、绩效考核、监管机制等制度。
二、趋势二:劳务协作品牌化
《通知》把拓展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列为第一项工作重点,提出推动劳务协作提质增效,大力培育、广泛推介一批带动就业效果好、知名度高、认可度好的劳务品牌;针对性组织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实践证明,劳务品牌带动就业人数多,从业人员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更高、权益更有保障。
培育劳务品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3年以来,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面向全国征集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并根据劳务品牌就业带动、技能水平、脱贫增收、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成效,优选出了30个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进行公示,这有力地带动各地方政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劳务协作和品牌培育,形成各方面支持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当前,多地正在推进“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劳务品牌建设,从劳务领域选定、技能开发、标准制定、培训、品牌孵化、品牌运营、产业园区建设、融资等方面发力。这对深入推进劳务协作,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趋势三:帮扶对象重点化
对青年群体进行就业帮扶,将更有效地促进劳务输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实现持续增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
近3年,高校毕业生都超过千万,青年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2022年人社部等5部门《关于做好2022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都把青年群体的作为就业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和“雨露计划+”帮助青年群体。
“雨露计划”,通过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补助,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惠及800多万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带动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在此基础上,2022年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启动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将帮扶对象由脱贫家庭扩展到了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将支持范围由职业教育环节延伸到就业帮扶环节,实现稳定就业一人、巩固脱贫成果一家。
稳就业防返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聚焦就业领域重点和难点,多方合力,各尽其能,打好组合拳。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政策,创新措施,才能稳住3000多万脱贫人口就业饭碗,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