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5月19日,是第12个“中国旅游日”。2020年以来,在出境游、入境游、跨省游等深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本地周边游、乡村田园游、乡村露营游等形式的出游需求逐渐凸显,乡村旅游迎来快速恢复性增长。民生智库梳理了国际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进程,探寻疫情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今日推出《疫情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析(下篇)》。
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依托农村独有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农业文化景观以及民居房屋等乡村空间环境,为游客提供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层次旅游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逐步从早期的农家乐和田园观光转向“乡村旅游+”,注重乡村旅游与“三农”的融合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
(1)乡村旅游已经占据旅游市场发展的“半壁江山”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疫情前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30.9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比重达到51.4%。根据艾媒的数据显示,疫情下的2021年国内生态旅游人次达到20.93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重达到64.5%。
(2)都市家庭短途自驾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根据途牛网2021年的出游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市场方面,都市家庭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力客群,其中携老人、儿童出游订单占总出游订单的37%;在乡村出游方式方面,自驾是结伴出行的首选,出游半径以周边3小时以内路程为主。
(3)都市郊区和特色村寨是乡村旅游的热门区域
源于大都市快节奏的工作之余,回归田园、向往自然的生活休闲需求,以及特色鲜明村寨的吸引,大都市郊区和特色村寨区、民宿区、农业区成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热门区域。特别是都市郊区凭借地缘区位优势和旺盛的乡村游需求、发达的交通设施,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经济效益较好,成为都市后花园。根据途牛网2021年的出游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成都、合肥等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而北京、天津、南京、江西婺源、浙江安吉、云南元阳、新疆阿勒泰等是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4)乡村旅游逐步从零星分布向集群化发展转变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不断创新,逐步超越农家乐、采摘园、农业园等传统发展形式,向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发展转变。近年来,各地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乡村度假庄园、乡村营地、民俗文化村、乡村博物馆、乡村民俗园、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整合城乡各类服务要素,打造美好乡村生活空间,让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1)规划引导缺位
由于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国内村庄规划编制滞后,使得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托相关资源、产业、市场、景区,进行点式开发建设,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在区域范围内,缺乏乡村旅游的系统整合,产业化程度低;在政府层面,缺乏统一规划,难以统筹发展;在经营层面,一味追求短、平、快,缺乏差异化主题特色,形成同质经营。
(2)设施建设滞后
国内乡村旅游历经20多年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与国外先进地区相比,与人们对乡村旅游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内乡村旅游体验师的反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普遍存在道路设施较差、卫生设施不足、休闲场所简陋、民居房屋及房间设施缺乏品质、卫生环境堪忧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让游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3)市场意识不强
近年来,各地、各级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浙江的安吉和德清、江西的婺源、陕西的礼泉等地已经形成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然而,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经营者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乡村旅游服务项目缺少包装、策划和推介,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主体还停留在开门营业、开店销售阶段,市场营销推广意识不强,使得市场经营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高、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4)跟风发展盛行
乡村旅游的核心卖点是乡村环境、乡村生活、乡村生产,需要挖掘自身的鲜明特色,植入健康、文化、教育、休闲等体验内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属性的旅游产品。但是,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在所谓的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模式经验的导向下,一些地方模仿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往往是别的村庄做什么赚钱、做什么热门就跟着做什么,比如西安白鹿原文化IP的扎堆开发、国内遍地生长的农家乐和民俗村,导致乡村旅游项目雷同、产品同质,忽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缺乏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是经营惨淡。
疫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议
建议一:要突出乡村原真价值,形成区域主题
“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定义、评估、保护与监控的基本要求,乡村旅游是乡村风光、民风民俗、遗产遗存、生产生活等的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尽可能保持乡村的原真性。一方面,乡村之美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需要回归农业、回归农事、回归农村、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游客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大兴土木,不是大肆拆旧建新,不是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改变乡村风貌,应尊重村庄差异和特色,保护其原有基本格局、肌理与风貌,重构新生活方式,做出地域特色主题,让都市人沉浸于诗意的山水田园、感受鸡犬相闻的和睦与安详,有效变资源价值为产业优势。
建议二:要强化差异定位发展,打造地域品牌
差异化定位、品质化发展,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抓住疫情后乡村旅游新消费机遇,立足自身的乡村资源禀赋与特色优势,注重区域竞合与垂直分工,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服务,形成地域品牌,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瞄准田园度假、科普游学、亲子体验、家庭游览、朋友聚会等乡村旅游细分客源市场,开展针对性的营销,形成市场规模效应。第三,要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探索数字技术对乡村旅游的全场景渗透,适应游客需求变化,不断开发非标准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持续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模式。
建议三: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有序发展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一方面,要系统落实“十四五”时期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建设、标准、业态、资金、人才、科技、惠民等一揽子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村庄规划编制和发展,在资源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片区特色打造、市场氛围营造、产品创新升级、社会主体参与等方面,聚焦瓶颈问题,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建议四: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国际经验表明,行业协会在协调乡村旅游事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引导和支持各地成立镇级、村级乡村旅游发展行业协会,如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民宿协会、乡村休闲度假协会等,强化乡村旅游行业自律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监督、管理、协调、市场等事务中,切实发挥协会作用,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
建议五:要不断提升市场意识,提高经营水平
乡村旅游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在营销方式、营销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特别是数字营销、新媒体营销、OTA平台推广,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主体的培训,树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另一方面,县、镇、村、经营主体要“四方”联动, 围绕节假日乡村旅游需求,针对客源市场,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计划策略,提升营销效力。
参考文献
[1]途牛网. 2021年度乡村旅游消费报告,2022.
[2]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21.
[3]郭冠男.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20.
[4]潘胜俊.国际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阶段论[J].旅游经济,2012.
[5]黄曼宇.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时代理论,2005.
[6]程道品等.乡村旅游问题之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7]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8]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