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雄安新区是一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未来之城。按照规划,到2029年雄安新区将建成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未来农产品保障、城乡融合问题。都市现代农业是雄安新区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是雄安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是雄安和谐宜居新城区的基础支撑。因此,要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纳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体系,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建设与雄安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都市现代农业,对于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日推出《对雄安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下篇)》。
三、雄安都市农业发展路径
雄安新区是一座建设中的未来之城,农业需要从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生态环境宜耕宜居、一二三产业共融共促,开创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业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新局面。实现雄安农业从传统阶段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需要重点构建七大体系。
(一)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雄安新区比较优势,围绕增强城市鲜活农产品保障能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以生物育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设施农业、社区农业等为核心,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农业发展,调划部分城市绿地为绿色农业用地,发展小规模种养殖,建设一批小型城市农业公园,引导市民利用社区、阳台、屋顶等闲置空间发展蔬菜、水果等种植,鼓励利用果树、农作物作为绿化植物,打造可食可观可赏的城市景观系统,推动农业与城市生态系统相互融合。
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重点围绕花卉、苗木、蔬菜和林果四大种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北方“种业之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创意+农业”、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智慧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科创服务和农企总部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小微科创企业,增强都市农业发展活力,培育一批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带动一批从事农村生产、加工、服务业的农户,促进农民增收。
(二)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雄安新区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定位,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承接首都涉农科研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承接国家农业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创新中心,不断强化新区农业科研创新实力。
加快推进都市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生物育种、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带动现代种业、农业高端装备制造、农业物联网等产业发展。
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跨界融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新业态培育。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以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生物育种、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优良种质、先进技术、现代装备和发展理念,丰富新区农业科技资源。
(三)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市民广泛参与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绿地、绿化隔离带镶嵌式布局绿色农业用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农场,构建以市民参与、土地认租、生产托管为核心的社区农场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地票制度、农用地权益股权化等新模式,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并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全力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
(四)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开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遥感监测、智能识别等设施装备整体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
充分利用5G、农业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都市农业服务管理平台,整合行政审批、土地管理、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产品销售等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都市农业管理服务网络,实现对新区农地利用、作物生产、农产品流通的动态监管和服务。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覆盖社区农场、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建立都市农业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与都市农业体系相适应的农业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从种子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推动建立覆盖都市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雄安标准”,加强都市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针对都市农业布局分散特点,创新质量管理方式,加强对生产环境、投入品及产品的检验检测。
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生产,深化“三品”认证,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制定社区农场生产管理标准,强化对农场环境和生产过程的动态监管。拓展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体系
立足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约束,推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都市农业。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结构节水、农艺节水及管理节水,建立高效的农业综合节水体系。全面推动智能化水培、基质栽培、垂直农场、人工光植物工厂等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将社区农业、循环农业与城市雨污水、有机废弃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有机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打造中国“无废城市”典范。
(七)建立健全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发展体系
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农业科技人才集聚先行试验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适应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体系,优化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环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建立两地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互派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短期培训和干部挂职等措施,尽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围绕雄安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紧缺的技术、经营人才,建立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服务机制,探索实行更开放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化思维的农业人才。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制度,适时建立农业经营者准入制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发展展望
绘好新时代“雄安画卷”,都市现代农业不能缺席。雄安都市农业发展,一要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满足城市发展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二要与城市生态肌理有机融合,让农业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助力雄安世界生态城市建设;三要以科技为引领,汇聚科技资源,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四要共享发展,构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和带动农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