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图书

Think tank BOOKS

——

【民生智库•社会调查与评价专栏】政府治理调查与评价之政府绩效(三)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社会调查与评价”课题组 | 发布时间 :2025-09-02 | 87 次浏览: | 分享到:
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集中思想智慧,编纂新书《社会调查与评价》;新书已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的深刻论断,多次强调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为了更全面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深层次思考社会现象,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使命,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集中思想智慧,编纂新书《社会调查与评价》。新书已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更好地交流探讨,现摘取书中精选内容陆续推出。今日分享《政府治理调查与评价之政府绩效(三)》。

关键词:政府绩效、调查评价、案例、展望


绩效(performance)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绩效管理最早起源于企业,作为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目标实现以及提高组织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改善公司绩效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绩效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焦点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国内外实践均表明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效能的必要途径,政府绩效社会评价与调查是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政府绩效调查评价案例 

(一)某部门重点项目财政绩效评价

1.项目背景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之后财政部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各项文件,如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2020年财政部印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2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不断明确和强调预算管理制度在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某国家部委为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2.服务内容

根据绩效管理工作相关要求,选取若干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了解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资料、核实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开展重点内容现场督查工作、聘请相关专家对评价对象评价打分、依据专家评价结果撰写评价报告等。

3.服务效果

形成针对项目相关单位的问题整改清单。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通过对各中心走访调研,全面了解中心业务领域、开展工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结合部委总体要求、中心财务管理制度,发现重点项目在立项、预算制定、资金使用过程和项目开展中的问题,形成针对各项目相关单位的问题反馈清单,推进整改提升。

规范各直属单位资金使用和内部管理。通过对重点项目开展财政绩效评价,运用科学的绩效管理方式方法,将“资金问效”落实到实际行动,检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效。站在第三方公正公立视角,逐项总结资金的决策、过程、产出、效益等方面情况,为掌握资金使用情况、督促部门加强管理及增强效益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结果反馈,推动预算单位提高项目资金申报与使用的规范性,推进全局财政预算绩效再上新台阶。

为部委系统内财务管理和业务优化提供思路。通过开展全流程的绩效管理工作,发现部位层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工作落实和流程改善提出意见建议,为下一年度绩效任务设定和预算提出意见建议。通过项目效益分析,从长远角度分析项目对部委、社会、业务领域的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为项目优化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某区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

1.项目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府绩效管理是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区政府以服务本区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效益为中心,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将绩效管理公众评价纳入绩效管理常态化机制。

2.服务内容

组织辖区内常住居民和一年内接触过各被评单位的服务对象对纳入年度绩效管理的党政部门、街镇和社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服务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等内容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全区各部门的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多渠道收集服务对象、辖区居民对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实际需求,同时,将评估收集的意见建议作为被评价单位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参考。

3.服务效果

构建“ 1+N”调研体系,形成区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力抓手。全面盘点年度工作,广泛开展公众评价,对全年服务效果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持续对焦群众关注、及时响应群众诉求,不定期选取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公众企业反馈的热门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为领导决策、制定政策、加强监管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丰富调查方式,形成“双向通道”驱动工作。结合多种调查方式优势,通过匿名评价和激励手段,引导常住居民和服务对象“敢说话”“说真话”,放心地表达真实想法,畅所欲言,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言献策。同时,通过连续的满意度调查,形成顺畅的“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落实”双向通道,保证区级部门、街镇和社区村工作任务层层落实,畅通政民互动的良性循环。

梳理公众需求,为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提供依据。始终关注居住环境、出行环境、教育服务、健康医疗、文体生活、市容环境、生活安全等共性民生领域,连续多年收集相关领域的公众诉求意见,挖掘和关注潜在需求、延伸需求,聚焦全区功能定位,挖掘群众及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期待,持续动态带动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提升。

(三)某市民生实事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

1.项目背景

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此后逐步清晰工作思路,并在 2011年3月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2012年该市被列为所在省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实行公众评议和第三方评估。通过连续开展年度民生实事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有效形成了公众与政府之间“评价反馈 -回应改进”良性互动机制,对优化绩效管理工作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服务内容

通过开展代表委员、镇街基层干部、社会公众、社会代表(含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多群体满意度调研,综合不同评价主体对民生实事落实效果的评分与评价声音,形成对全市民生实事工作成效的客观反映,并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指引政府工作改善。结合调研结果与项目组研究经验,对政府服务效果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为政府优化提升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3.服务效果

发挥第三方评估专业优势,高效推进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组结合团队工作经验和研究能力,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调查方式和对象的合理匹配、问卷题目的设计、调查工作的安排实施等方面,既统筹考虑了工作效果的合理体现、评价主体的可感知可评价,同时也兼顾评价内容的相对平衡,与项目需求精准匹配。在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阶段,项目组充分发挥统计专业成员优势,以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调研数据处理,且确保精准无误。项目组在满意度评价报告中充分体现了对调研信息的深度挖掘、对本市发展定位的深度了解、对外部研究信息的广泛掌握,并对本市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科学全面的有效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以“督考合一”为抓手,推进建立绩效管理闭环。在目标设定、绩效执行监测和评估结果应用各个环节,绩效管理部门、第三方和各考评对象保持及时沟通、研究讨论,以共识为基础提升公信力,同时让每个评价对象清楚目标任务,增强任务落实自觉性,带动各部门完善自管理、自提升。重点做实评价后反馈和提升,通过与同类比、与自己比、与历史比等全面评价,对部门开展年度“绩效体检”,总结成效不足,形成年度分析报告。

以公众评价活动为纽带,搭建政府与公众相促平台。民生实事绩效公众评价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群体多、覆盖范围广、公信力强的双向沟通反馈平台。一方面搭建起宣传推广政府工作的窗口,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一年来政府做了哪些工作;另一方面畅通了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让政府更近距离倾听公众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进社会公众关注点与政府工作重点的精准对接,为政府工作改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形成“政府工作—公众评价—政府改进—公众再评价”良性循环,推动公众与政府在互动过程中合理分担责任,从政府单向管理逐步过渡到社会合作共治,促进社会治理螺旋向上发展。

二、政府绩效调查评价展望 

(一)做好评价制度化规范化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也将成为未来值得思考的方向。绩效管理制度化的进阶表现为标准化管理,从计划、组织、协调再到监督,通过对每一个环节内部的标准化实施与整体标准化程度的实现,确保不同成员、不同团队开展绩效管理均能实现管理目标。未来,在政府绩效管理标准化方面,可完善组织层级体系、分工与协作体系、专业化技术化流程化工作体系等机制,从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程度、报告撰写和结果公开等方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有效保障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生命力和连续性,确保绩效管理走规范化、持续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持续强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随着我国绩效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多元化参与、多元化治理的重要性不断体现,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多元化参与的范围与深度参差不齐,与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相比,当前绩效管理的内向性、单向性和内部控制取向仍有待调整。加大力度引入社会评估力量,促使评估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价、上下级评价、权力机关监督评级等,还应引进社会公众评估和专业机构评估,进一步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形成多元主体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回应型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中间立场,积极收集公众真实反馈,引导更多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让更多公众认识到自己的话语权与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价结果的关系、与政府未来工作的关系,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价与社会治理中,推动服务型政府构建。

(三)统筹谋划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在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要做好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需加快开展数字绩效的统筹谋划,完善好数据治理时代政府绩效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的配合。根据各地政府绩效管理的特点,建立全面、多维度的数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监测关键绩效指标,实时预警潜在问题,提供智能化分析报告,实现快速响应,快速分析。同时,要更加重视通过数字平台收集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反馈,建立反馈机制,让民众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中来,提高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促进服务的持续改进。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收集、整合和分析各渠道、各类型数据,为绩效评价提供精准、实时的数据支持。强化数据分析挖掘、预估预测,及时识别服务瓶颈、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充分做好“数字 +绩效”,需在制度化建设、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开放和公众参与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点击返回“智库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