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是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不同于往年“说走就走的旅行”,“无预约,不出游”成为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近期,疫情的发生促使我国全面预约旅游时代加速到来。那么全国各地景区“预约旅游”的推行情况如何?公众对“预约旅游”的态度如何?“预约旅游”是否可以成为今后国人出游的新常态?为进一步了解这些情况,民生智库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开展了大数据盘点和公众问卷调研。
一、背景趋势
1、景区门票预约制度的推行来自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
从2015年起,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倡导景区实施门票预约制度。2019年8月,文旅部提出“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希望借助预约制度的推广,更好地保护景区资源,提升游客出行品质。
目前在文旅行业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景区恢复开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行预约旅游制度。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目前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同时旅游景区要建立完善预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17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也表示,旅游景区开放关键要做到错峰开放、限量开放、预约开放、有序开放,确保景区实现安全、平稳、有序。
2、“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0%
2020年“五一”假期我国旅游市场出现反弹回暖,总体运行平稳。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20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15亿人次,同比减少41.0%,是清明假期旅游人数(4325.4万人次)的2.6倍,且达到去年“五一”假期的59.0%;实现旅游收入475.6亿元,同比减少59.6%,是清明假期旅游收入(82.6亿元)的5.8倍,且达到去年同期的40.4%。此外,从2017-2019年五一假期来看,我国旅游市场假日经济消费不断提高,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
二、调研结论
1、全国近七成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小长假首日,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开放,其中新疆440家A级旅游景区全面恢复开放,开放率达100%;黑龙江85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开放率仅达21.1%。此外,贵州、山西、重庆、四川4个省市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均在九成以上;山东、吉林、河北、西藏4个省份A级旅游景区开放率均在五成以下。
图:“五一”假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A级景区复工开放情况(华北、东北、华东)
图:“五一”假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A级景区复工开放情况(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从各大行政区域来看,全国各地区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情况存在差异。其中,西南地区旅游市场稳步复苏,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率达84.5%;其次为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率为74,1%;第三为华中地区,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率达71.7%;东北地区旅游市场复苏缓慢,A级旅游景区复工开放率仅42.3%。
图:“五一”假期各大区A级景区复工开放情况
2、重点旅游城市的A级景区普遍推行预约制度
预约制度成为景区管理的刚性措施,“无预约不出游”逐步成为景区和游客的共识。民生智库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对全国20个重点旅游城市A级旅游景区推行预约制度的情况进行盘点,整体来看,七成(70.5%)A级旅游景区推出预约通道,并采取了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比如实行限量开放,分时段预约游览,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严格限制现场领票、购票游客数量,做好游客信息登记等工作,提前制订和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配齐配足防疫物资,设置临时隔离场所,开展疫情防控专项培训和应急演练、所有的演职人员都佩戴口罩+面纱等。有的城市对境内所有的A级景区全部推行了预约制度,如西安、深圳、石家庄、青岛、太原、南宁、泉州、大连、呼和浩特、宜昌等城市的A级旅游景区预约开通率达到100%。
图:“五一”假期重点旅游城市A级景区预约制度推行情况
3、周边短途自驾游成为主流
今年“五一”假期,因疫情防控被压抑近半年的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再加上加长版假期的加持,公众出游热情高涨,近九成受访者有出游意向,但受疫情影响,跨省、长途与出境旅游受到限制,众多游客选择省内游、本地游、周边游。调查数据显示,48.6%受访者选择本市/本地游,39.4%受访者选择省内游,选择国内跨省游的受访者仅占11.9%。此外,自驾出行成为主流,72%受访者选择自驾游。总体来看,旅游行业疫后复苏趋势明显,近郊周边自驾游率先复苏,引领市场回暖。
图左:游客出游目的地 图右:游客出游方式
此外,受疫情影响,自然风光类、名胜古迹等旅游产品受到更多游客青睐。其中,54.1%受访游客选择游览自然风光类景区;33.1%受访游客选择游览名胜古迹类景区;仅有12.2%受访游客选择游览主题乐园景区。
图:游客选择前往的景区类型情况
4、景区“在线预约”普及率较高
当下,疫情防控要求正在倒逼景区加速落地预约制度。就此次调研情况看,景区“在线预约”预约普及率较高,约九成以上的受访游客在出游之前提前预约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有效控制了热点景区的客流量,实现了景区的分流。调查数据显示,未提前预约景区门票的受访游客中,61.3%去往了“不需要预约的景区”。今年是全国景区全面推行预约制度的首年,预约流程和政策宣传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调查数据看,“预约太麻烦,懒得操作”、“不了解预约政策”、“未找到预约方式/渠道”是部分游客在出游前未进行提前预约的原因,优化预约流程、大力宣传预约政策是今后需着力提升的方面。
图左:游客景区“预约旅游”情况 图右:未提前预约景区门票的因素分析
5、公众对景区预约制度的满意度和接受度较高
旅游景区全面实行预约制度,不仅仅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举措,也是缓解假期旅游中景区拥挤的有效措施,预约制度的推行可真正落实旅游大数据管理、实现热点景区削峰填谷、有效控制人流,让游客享受更好的旅游体验。从调研结果看,公众对景区实行预约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可度,89.6%受访游客对今年“五一”假期景区预约制度的实施情况表示满意,且有76.5%的受访游客赞同将“景区旅游预约”常态化。由此可见,旅游景区实施预约制度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预约旅游”时代的来临。
图左:“预约旅游”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评价 图右:“预约旅游”常态化的接受度
三、存在问题
1、景区整体限流与局部景点拥挤之间存在矛盾
景区游客接待量降低,大大改善了过去“人挤人”的旅游现状,但在一些景区仍然出现了景区内部 “冷热不均”的现象,导致景区局部拥挤。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景区尚未制定与“预约制”相匹配的管理措施有关,景区虽然通过“预约制”实现了总量控制,但对景区内游客的流动缺少预案,未建立局部优化措施,比如局部导流不到位、重要节点的管理存在短板等。若要全面推行“预约制”,仅仅靠总量控制不能全部解决景区拥挤问题,景区还应从自身特点出发,配套出台局部优化方案。
2、景区限流方案与游客体验优化之间存在矛盾
面对客流限制,一些景区并没有游刃有余,而是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一方面,游客在景区热门景点过度扎堆,影响旅游体验指数,这与景区内部管理不够精细密切相关。在很多景区,只对总体客流量进行了限制,但缺少对景区内部的优化管理,以至于造成内部热门参观点出现“人满为患”的现状,与当前疫情防控实施的限流初衷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有的旅游景区为避免局部过度拥堵,触发限流应急预案,临时取消了一些演出项目,使人们的旅游体验打了折扣。
3、景区预约制度与游客出游习惯之间存在矛盾
“预约制”在短时间内迅速铺开,不但给游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让景区本身存在的管理漏洞显现了出来。比如对于未强制实行预约的景区,游客既可提前预约购票,也可现场购票入园,由于对现场购票入园的游客规模无法精准估算,当现场购票游客过多时,会导致后来的预约游客因实行限流措施无法及时入园;对于实行强制预约制度的景区,游客未提前获知景区预约政策,来到景区无法入园,产生投诉和抱怨;有的地方预约流程复杂、预约渠道隐蔽,游客不了解预约流程,或对网络操作不熟悉、不知道如何预约,也会降低游客满意度和旅游体验。
四、对策建议
实名制预约不但是非常时期加强疫情防控的一把利器,也是改善游客旅游体验,解决以往景区景点诸多弊端和痛点的利器。从长远看,景区预约制是保障景区良性运营,确保游客游览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品质旅游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因此,需要政府和业界持续关注景区预约制如何更好地落实。
1、政府:循序渐进推进预约制度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一切问题都要用“常态化”思维去处理,旅游预约制常态化也十分必要,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实现人流控制和提升消费之间的平衡。一是预约制旅游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景区客流量循序渐进地推进,可以从4A级以上景区和年游客量超过一定数量的景区开始试点。二是针对部分相对滞后,暂时实现不了预约旅游的景区,应加强其智慧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三是针对部分游客对预约旅游知晓度不高的情况,景区可设置一定时间的缓冲期,为因不了解情况而到达景区的游客提供现场购票服务。四是针对部分游客不习惯“预约旅游”的情况,通过完善景区预约制度、统一预约渠道、简化预约流程等手段提升游客预约体验,逐步养成“预约旅游”的习惯。
2、景区:科技手段助力客流管控
推广实名制预约的主体是旅游部门和景区管理者,所以全国各地的景区景点,应该秉持“无预约不旅游”的理念,抓紧完善技术和渠道,为游客实名制预约创造条件。一是景区应尽快形成制度化的预约机制,与游客之间提前进行信息衔接,由以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二者之间的“零和”关系成为共赢关系。二是景区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渠道发布门票实名制预约的操作流程,还要引导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第三方购票平台购买景区门票,及时开通分时段预约功能,以方便游客预约购票。三是提升景区信息平台的综合运行能力,增强门票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性,避免出现游客到达景区而不能进入的情况。同时,应建立区域内景区预约信息共享平台,统筹协调,实现区域内分散游览。
3、企业:探索创新共推预约旅游
“预约旅游”时代,企业应探索新路径、开发新服务、拓展新领域,在“预约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下功夫,扬长避短,探寻发展新路。一是拓展源头资源,在票务代理、景区策划、运营方式等方面迅速转型。二是拓展云平台,量身定制各种个性化服务,利用好网络资源。三是拓展预定方式,开发各种小程序、APP,方便用户。四是拓展配套服务,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创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旅游企业应强化信息指引、品质保证的义务,走出对低纬度“人海”的依赖,转向差别化、精细化运营,把更多功夫下在平时,细水长流、提质增效。通过探索创新,充分优化“预约旅游”各环节企业服务,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
附:调研样本概况:
本报告公众问卷调研于2020年5月6日至5月9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各地,共回收1138份有效问卷。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较多(71%),女性较少(29%);23-35岁的受访者较多(62.2%),56岁及以上的受访者较少(0.2%);学历为大专/本科的受访者较多(58.9%),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较少(4.0%);月收入在3000-10000元之间的受访者较多(57.4%),20000元以上的受访者较少(2.6%)。
图:受访游客背景信息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参考文献:
[1]彭志凯 . “预约旅游”时代把握先机才能赢得主动 . 中国旅游报 . 2020-05-07
[2]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无预约,不出游”成今年“五一”旅游新亮点 预约制成常态 如何承载新期待
[3]北京日报 . 预约“新常态”能否承载游客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