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Report
——
【导语】今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倡导将美丽中国的建设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此前,民生智库联合半月谈发起“美丽中国建设·全民在行动”问卷调查。近日,《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7期以《“美丽行动”,越参与越热爱》为题发布了研究成果,内容如下:
关键词:“美丽行动”、美丽中国、环境保护
今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倡导将美丽中国的建设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近期,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北京民生智库发起“美丽中国建设·全民在行动”问卷调查,动员近百名民情观察员,对近千名各地群众逐一进行访问和问卷收集,旨在全面了解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所知、所为、所感、所急、所盼。
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较高,面对生活周边的环境问题,公众愿意付诸行动积极参与解决问题。面对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多数受访者给予较高评价。未来,有更多的人愿意在政府的鼓励下参与进来,共筑绿色美丽家园。
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自2012年提出以来,越来越为大众了解。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6.9%的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有所认知,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以84.1%的认知率居于首位。美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关键词也成为多数人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六成(60.5%)公众通过工作了解美丽中国建设,超五成(50.1%)公众在实际参与中加深了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解。美丽中国共建共享的理念在有机嵌入媒体宣传、工作接触、公益活动等具体场景后,被更多群众了解,提升了公众参与意愿和实际行动力。
越参与越热爱。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电到绿色出行,公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参与意愿和行动力均超四成。此外,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等行动逐步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节省生活成本、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就感等,是促进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因素,锻炼身体、行使权利、作好表率,也在主观上促进公众参与。
深入分析公众参与的基础动因,我们发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如减少食物浪费)、参与的便捷性(如绿色出行)与获得感(如节水节电)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公众积极行动。然而,理念更新(如无纸化办公)、配套制度完善(如循环使用快递包装)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促进公众参与的关键是主观上因势利导、客观上消除阻碍。调查发现,制约公众参与的主要因素有:配套制度及措施不完善、身边其他人不重视、参与其中但没有看到明显成效、参与流程繁琐程序复杂等。例如在公众最关注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但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多样性、丰富性不足,一个动员广泛、渠道畅通的参与行动体系有待形成。
对环境问题容忍度较低
77.7%的公众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整体成效“很好”“较好”。具体看,分别有52.0%和47.8%的受访者认为,成效显著的领域包括周边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这表明,越是与公众日常生活贴近、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公众的感受越好。
年轻人和老年人对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评价较高。分年龄看,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价呈U型曲线分布,18到29岁的年轻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评价最高,分别为79.7%、80.0%。
我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调查发现,面对环境污染问题,仅有2.5%的公众表示不会采取行动。97.5%的公众会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解决,其中,61.8%的公众会选择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跟踪处理情况。
发现环境污染拨打12345政府热线,已成为公众发现环境问题后的主流选择(57.9%);42.9%的公众愿意选择新媒体渠道反映问题,其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选择占比为23.3%,微博、微信公众号为19.6%。新媒体成为继12345热线后公众选择更多的反馈渠道,甚至超过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此外,约有15.6%的公众会选择传统的投诉渠道。
公众期待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标志色
从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河流、绿树成荫的街道,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本次调查中,公众以多种话语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强烈期待。调查中,公众盼望绿色能够成为美丽中国的标志色,更期待在美丽中国建设新的“五有”格局之下,各级政府继续加强引导与投入。
为了更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期待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媒体宣传(53.5%)、提升正面行为奖励力度(47.6%)、多组织公益活动(47.6%)、加强学校教育(35.4%)、加强相关领域立法(31.6%)。
同时,公众建议政府加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加强环境监管,对污染企业和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切实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如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