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对会展行业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明确企业需求,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效参考,民生智库联合北京企业评价协会共同开展“疫情对会展行业的影响调查”。
一、疫情带来的冲击
1、行业停摆,国内外会展受波及
国内会展大面积延期或取消。疫情打乱了社会节奏,会展业深受影响。为避免疫情传播,行业内倡议暂停大型展览及会议等集聚性活动。随后多地政府发出暂停举办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的通知。公开资料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截至3月3日,已有312场国内会展延期,13场会展活动取消;实际延期或取消的展会数量可能更多。数据显示,春季展会多集中在3、4月份。2019年3、4月会展活动均超160场。当前形势下,会展企业翘首以待的黄金期,哑然熄火。
图 2018/07-2019/06会展活动数量图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防疫情,国际会展遇波折。1月30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有效期三个月,提醒世界各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疫情扩散。此后,部分国家逐步提高了签证和入境检查要求,多家会展企业无法及时出境参展。近期,国际部分国家疫情升级。出于安全考量,大量公司取消了参展计划。如MWC会议,多家企业取消参展,MWC不得已在会展活动前一周宣布取消活动;日内瓦车展取消,意大利3月份展会因疫情推迟;截至日前,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延期71场展会,取消10场。随着疫情的发展,更多重要国际性会展被取消或延期,疫情对会展行业的影响逐步升级。
表 部分国际会展取消或延期情况
2、营收困难,损失惨重,企业恐坐吃山空
6成以上企业1季度预期收入下滑50%以上。调研数据显示,超6成(62.5%)受访企业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0%以上,其中,40.6%的受访企业降幅超80%,21.9%的企业下滑50%-80%。
图 会展企业2020年一季度收入预测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近4成企业预期年收入遭腰斩。受疫情影响,约4成(38.6%)受访企业预期2020年全年收入下降50%以上,其中22.9%企业预期下降50%-80%之间,15.7%受访企业预期下降80%以上。仅有不足1成(5.7%)受访企业预期全年营收可呈上浮趋势,其中4.3%企业预期上浮10%以上,1.4%企业预期上浮10%以内。
图 受访企业年收入预期情况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企业直接损失最高已过亿。一场大型展会筹备周期超一年,组织运营至少需提前2-3个月,出境展会提前6个月或更多。会展企业前期筹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宣传和招商,人力成本、宣传成本是两大主要支出;展会运营阶段,陆续投入运输、展台搭建物料、人力成本等。调研结果显示,会展企业普遍(78.6%)损失员工管理成本和办公成本,半数(50%)企业损失已购展会物料成本,超4成(42.9%)企业损失展会相关广告宣传费用。疫情给受访企业带来的直接损失最高已超亿元,平均损失达696万元。
表 受访企业预计一季度损失表

项目延期或取消,无奈退展损失重。疫情以来,多地政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采取最严格防疫防控措施,阻断人口流动,减少社会活动。大量会展活动暂停,进行中的会展承受重大损失,筹备中的企业措手不及。其一,展会取消后的退费问题。展会相关费用已预付上游公司,能否全额退回、及时退回,均有待商议。第二,境外展会难成行。当前形势下,签证难、出境难、企业犹豫等多重因素,参展无法成行,参展方退费退展。境外展会退展流程更为复杂,损失大。调研结果显示,有40.0%企业因疫情取消会展活动,造成场馆租金的损失,有24.3%因疫情影响取消或退展等违约损失。不同类型企业损失侧重不同,60%主场服务型企业有场馆租金损失。
图左 不同损失企业占比情况 图右 不同损失企业类型占比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3、现金流供血不足,企业艰难求存
6成以上企业现金流仅够支撑3个月。成本损失、收入遇阻,现金流成企业生存最大考验。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67.0%的企业现金流难以支撑超3个月,其中50%企业仅能支撑1-3个月,15.0%企业表示现金流撑不过一个月。
近9成中小企业4月面临破产危机。会展行业,中小微企业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以年入1000万-5000万、10-50人规模为主,以提供会展有形服务为主营业务,以提供服务收取费用为主要资金来源,普遍缺乏资金储备。调研结果显示,约9成(89.2%)中小企业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其中能支撑1-3个月的企业占59.5%,有2.7%企业表示现金流支撑不足半月,27%可支撑1个月,现金流可支撑3-6个月企业仅占10.8%。
图左 企业规模与收入关系 图右 不同规模企业现金流支撑力对比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4、档期“退改签”,项目定档难
展会延期,重新定档难。公开数据显示,312个国内延期会展项目中,重新排期104场,依2018、2019两年下半年会展排期情况看,下半年特别10、11月份展会密集,重新排期的会展项目遇排期难题。新档期是否符合参展方需求,能否如期排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或有多个项目面临被取消风险。

图 2018/2019下半年度展会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5、行业升级势成必然,优胜劣汰险中求生
6成企业预计行业将洗牌,部分中小企业或遭淘汰。依据目前对疫情控制程度,3月份会展恢复可能性不大,4月份展会活动不确定性较强。开展后,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参展方、采购方、参展观众对活动会存有犹豫、观望,会展活动效果不明。疫情极大考验了会展企业的生存能力。调研结果显示, 60.6%受访企业预计行业会重新洗牌,中小企业遭淘汰。
图 疫情影响结果占比图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传统会展模式结合现代技术,行业升级颠覆式改变。数字化展会并非新概念,只传统会展行业更注重面对面交流、实打实接触产品,数字会展并未得到会展人充分重视。疫情的打击,让会展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数字会展的意义,慎重思考如何让数字会展与传统会展相结合,如何将线上会展流量转变为成交量,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调研中,36.4%的受访企业认为从长远看,疫情会促使会展企业转型升级,已有22.7%的企业以线上展会模式代替实体展会。
过渡期内,78.8%的受访企业保持与客户沟通,帮客户以其他方式对接客户或资源,50%的受访企业继续服务参展单位,以其他服务方式为展商提供服务。2月24日,深圳市开通了国内首个境外展览服务平台,帮助外展单位应对疫情;会展企业如何抓住转型期的新机遇,转型升级,把握未来,又是一道新考题。
需求先抑后扬,可期触底反弹。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需求极有可能在疫情结束之后,得到释放。存续企业需要增加宣传,扩大销路,更需平台推广。依照2003年SARS经验,疫情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影响经济运行长远趋势,不会对会展行业影响太久。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春季广交会采购商人数仅为2.3万人,到秋季广交会,已经恢复并超出上一年,达15万人,参展的国家和地区数,同样同比赶超。此次疫情后,会展行业可期待触底反弹,乃至爆发。
表2003年广交会春秋两季采购商人数对比
6、关注度不高,政策“药”到病难除
会展行业受关注度不高。疫情以来,公众和媒体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多个行业持续关注,部分地方政府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出台专项政策救助。当前针对会展行业政策相对较少,偶有相关,多以补贴参展外贸商为主。截至目前,少见针对大面积取消或延期的会展活动、对会展企业出台的相关政策。
减免缓政策效果未可知。受访企业反馈,2-4月如无展会,无实际收入,税费减免实际意义不大。房租减免政策,除承租国有企业房屋外,仍有诸多执行细节待落实之处。80%会展企业为10-50人企业,能否撑过疫情尚未可知,社保公积金等缓缴的帮扶效果也不可知。
二、对策建议
(一)聚焦当前,促政策落实帮企业纾困
全面恢复正常生产运营尚无确切日期。国内3月底前的会展活动也仍未重启。会展行业仍需按照国家要求,暂不安排大型活动,以在线沟通为主,转换工作重点,提升自身优势项目,为下一步工作做更充分的准备。疏解企业当前困难,支撑到疫情解除,是当务之急。
图 企业当前面临困难情况
数据来源:民生智库
1、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领域
会展行业整合上下游资源、联结生产与消费,行业关联带动效应强,会展经济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餐饮、通信和酒店等多个部门,或可考虑将其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会展行业将面临更长空档期,95%企业面临“受展会取消或推迟,难以产生营收”的困难,52.9%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经营困难”。将会展行业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充分了解会展行业特点和受影响程度,对症下药。
或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对于影响大、优质但缺乏资金支持的展会项目进行专项扶持。企业需提供项目审批文件、相关合同、受影响程度等情况说明,由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公司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符合条件后发放;并对基金使用做后续监督。
2、充分发挥基建托底作用,完善场馆设施标准,增设防疫设备设施
防疫防控在短期内仍是工作重点。疫情结束后,仍需继续观察做好防护工作。会议中心、展览馆等作为人流量密集场所,更应抓好日常防疫防控工作。5成(50.0%)受访企业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场馆建设要求,改善现有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会展业市场形象,发挥基建托底作用。
一是完善会展场地硬件设施,增设应急传染病防疫隔离区,将防疫纳入常规化管理操作。充分发挥基建托底作用,完善会场设施,严格把关通风设备设施,增加防疫卫生处理装置,保证展馆内无卫生死角。增设红外测温装置,做会展防疫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增设防疫隔离区,使用标准负压设备,配套安全隔离防护工具,提升防疫应急硬件水平。增强工作人员日常防疫意识,提升场馆工作人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为会展工作建立安全保护屏障。
二是修订会展服务标准,将防疫检疫纳入常规入场操作,落实责任制。修订会展服务标准,将测温入馆、或扫健康码入馆纳入会馆服务标准,保证入场人员健康状况良好。阶段性发放免费防疫口罩,流感、疫情高发期进一步降低传染风险。增加场馆内外环境、卫生设施、餐饮区等消毒次数、增加免洗手消等消毒产品投放数量和更新次数。通过服务降低疫情风险,恢复公众观展信心。
3、组织会展企业承办“卫生、防疫”宣传等会展活动
组织主题会展。疫情结束后,组织“卫生、防疫”等主题会展,科普病毒的来源、传播、致病等相关知识,宣传卫生防疫的必要性、方法,帮会展企业破局,尽快恢复公众信心,消除公众恐慌心里。调研结果显示,55.7%的企业希望政府鼓励和扶持会展企业通过年会、专题活动等进行宣传提升我国市场国际形象;64.3%会展企业希望鼓励和扶持会展企业承办旅游、卫生、健康等相关的展览及会议。
设立公共防疫日,强化防疫宣传和指导,让公众对疫病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数不畏惧。完善适合展会和展馆使用的《公共卫生(疫情突发)应急预案》,提高展馆硬件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日常进行防疫演练,要求各展馆制定适合防疫应急预案。
4、优化会展项目审批流程
简化参展商入境办理手续,优化展品处理流程。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措施,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为会展企业邀请外商参展提升效率和成功率。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我国会展行业国际形象。允许持有国内展会邀请函的参展商签证适当申请延长,优化入境展品的处理流程,降低或减免入境展品的保证金,激发国际参展商参展热情。
(二)面向未来,优化与引领行业发展
1、搭载高科技,推动构建新业态
疫情给非接触式运营方式提供了发挥空间,对该类商业模式造成的影响最小。随着智慧城市、5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会展推广应用更具可行性。建议加快推进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引进会展相关高端专业人才培育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淡化或退出部分商业会展的主导作用,让会展业更新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服务价值,提升与配套产业间的有机互联,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构建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新业态。
2、探索建立行业发展基金,提升行业发展动能
会展活动有承担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功能,会展经济被称为经济发展“晴雨表”,意义重大。会展行业中不乏大型龙头企业,可探索建立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共谋发展的基金,引入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完善行业互助和行业自助发展的动能。
附:调研样本概况
本次调研数据涉及企业涵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37.2%)、会展类(24.5%)、广播电视电影服务(23.4%)、文化演艺服务(17.0%)、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3.8%)、文化信息传输服务(11.7%)、新闻出版发行服务(9.6%)、文化用品的生产(8.5%)、工艺美术品的生产(5.3%)、其它(11.7%)等9大文化细分行业;我国文化产业仍以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为主,占比66.0%;以上年度营收1000万以下的受访企业居多(85.1%),其中,上年营收低于200万的企业占比47.9%;小微规模文化企业较多,占比90.4%;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比90.4%、1.1%和8.5%。
本次调研数据涉及企业涵盖主场服务(21.4%)、展台搭建(35.7%)、会展物流(7.1%)、策划设计(21.4%)及其他(14.3%)等细分行业;以上年度营收1000万以下的企业居多(52.86%),其中,上年营收不足200万的企业占比24.3%,营收超过1亿的占11.4%;5000万以下占比84.3%,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分别占比65.7%和17.1%,国有企业占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