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聊聊市容“铁三角”的难点内因与破解思路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4-01 | 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垃圾乱堆、东西乱放、店外经营,这就像“铁三角”一样,看似简单,却是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导读:咱们的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市容市貌就是这个家的“脸面”。可总有些“小毛病”让人头疼。垃圾乱堆、东西乱放、店外经营,这就像“铁三角”一样,看似简单,却是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这些问题其实反映了咱们城市精细化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铁三角”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也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一起把咱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市容市貌、居民倡议


一、从表象到内核,感知城市市容市貌“铁三角”难题

先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也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垃圾桶旁边堆了垃圾,路面油腻腻的,走起路来都得小心翼翼。还有些店铺,直接把商品摆到外面,把人行道都占了。这些问题,看似是小事,但都是城市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它们不仅影响咱们城市的美观,更直接关系到咱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商业街区,人流量大,商业活动频繁,这些问题就更容易出现。

(一)问题的“面孔”:观察表现与特征

一是暴露垃圾问题。最为常见的是食品包装、纸屑、塑料袋,风一吹,很有可能满天飞。垃圾桶脏兮兮的,影响大家的使用体验。有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更是成了垃圾的“避风港”,长期积累垃圾和污垢,产生城市文明的“视觉伤疤”。

图1城市暴露垃圾问题位置示意图

二是堆物堆料问题。商铺装修,水泥沙子砖头就堆在人行道上,行人走路都得绕着走。装修产生的垃圾,废旧家具电器,也随便往路边一扔,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商户更过分,直接把货物堆在店外,占用人行道,其他商户也有样学样,整条街都乱糟糟的。

图2城市堆物堆料问题位置示意图

三是店外经营问题。小卖部、两元店把商品摆在店外,餐饮店把桌椅板凳也搬到外面,直接在店外开始经营活动,把路都堵死了,行人没地方走,交通也乱了套。有些商家搞促销,搭个台子,放个广告牌,不仅占用公共空间,还影响市容环境。由于需求、习惯等因素,往往会再次出现这些问题。

图3城市店外经营问题位置示意图

这“铁三角”说白了就是城市空间的“共享难题”。商铺要赚钱,居民要方便,城市要整洁,这三者碰到一起,光靠“一刀切”的规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不一样,有的地方干净点,有的地方脏乱差;早晚高峰、节假日,垃圾更多;夏天垃圾容易臭,冬天扫雪更费劲。

这些问题也有共同点:都占用公共空间,影响交通;堆放的东西乱七八糟,污染环境;最要命的是,安全隐患大,易燃易爆物品随便堆放,万一着火了,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基因”:了解成因与来源

那么,这些问题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监管“顾此失彼”

咱们的城市管理部门很努力,但有时候也难免“顾此失彼”。例如,在商业街区、繁华市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涉及城管、交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交叉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容易造成“多头管理”的现象。而且,现在的处罚力度可能还不够,对一些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以震慑,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再加上执法手段还不够先进,主要靠人工巡查,效率不高,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长效机制,清理过后违规行为容易反弹。

2.意识“有点欠缺”

有些居民和商户的公共意识确实需要提高。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的行为比较常见,有些人觉得这是“小事”,不会对自己造成直接影响,甚至已经习以为常。而且,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对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环保措施的认知不足。更重要的是,责任意识不够强,总觉得维护公共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经营“逐利而行”

很多商户为了多挣点钱,就想方设法占道经营。特别是小型商户,面临着经营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的困境,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店外经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而且,有些地方缺乏规范的经营场所,导致商户只能在店外进行经营。说白了,就是利益驱动和生存压力,让一些商户铤而走险。

二、从设计到应用,关注城市市容市貌“铁三角”解题创新

长期以来,对于这些“铁三角”“老大难”问题,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在解决类似问题上的经验做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一)精准锁定赋能的“非接触式”执法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在特定区域试点“视频巡查+远程取证”执法模式,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执法人员在监控中心就能实时巡查。比如在重点景区、重点医院、重点高校周边,执法人员通过监控中心实时巡查,发现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后,立即调取高清视频证据,并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向当事人发送违法告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这样一来,减少了执法人员与当事人的直接接触,降低了执法风险,提高了执法效率。而且,通过数据分析,还能掌握违法行为的规律,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二)静态变动态的“黑白灰”保洁模式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世博地区试点“黑白灰”保洁模式。简单说,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划分为黑色、灰色和白色三个等级,并根据需求调整保洁力量。比如地铁站等重点轨道交通站点,在节假日和早晚高峰时,升级为黑色区域,就需要从白色区域调配更多的人员和设备,确保清洁质量。

(三)激励变激活的“商社同盟”机制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针对沿街商铺管理问题,探索“街区支部—自治联盟—职能部门”三方协同治理模式。定期开圆桌会,收集问题,明确议题,推动解决。建立“商户—街区—镇党委”三级议事架构,结合商铺积分制管理,提升商铺自治能力和治理效能。在重点商圈、重点商务区,商户们积极参与自治活动,反映管理问题和需求,助力职能部门构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从管控到共治,各方力量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解决“铁三角”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各方力量鼎力互助。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居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企业不仅要支持环境治理政策,更要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员工投身环境治理,甚至是辐射更多群体参与其中;居民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周边环境。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奋斗,为解决城市“铁三角”问题贡献力量。

(一)职能部门,精细管理,提升品质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各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人流量、商业密度等特点,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整治方案,确保环境整治的针对性和效果。同时,咱们还要注意灵活应对季节变化、节假日等特殊情况,动态调整巡查频次和力度,确保环境卫生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柔性执法,疏堵结合。咱们职能部门在执法的时候,优先采用柔性化、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种执法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通过教育引导、协商沟通和便民服务等多元化方式,有效化解执法过程中潜在的矛盾冲突。另外,可以在重点区域设置规范化的经营场所和便民设施,如商业街区统一规划摊位区,为商户和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统一管理,确保市容环境的整洁有序。对于店外经营问题,可以探索“外摆位”制度,在不影响交通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商户适度外摆,增加经营空间,但要明确外摆位的标准和管理规范。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多个职能部门可以联合运用城市环境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对城市环境多角度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只要能精确识别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就能及时处理违规行为,从而制定精准的整治措施。

文明宣传,持续改善。文明宣传需要咱们不断创新形式、精准施策,与社区、学校、媒体等多方合作,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比如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将文明宣传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还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采用短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提高宣传的吸引力。

(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担责任

企业先行,树立榜样。建议市场化外包服务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细化优势,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时,可以通过引入智能环卫车辆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运用大数据分析问题高发点位等方法,高效参与城市清洁、营商环境治理等核心环节。物业服务企业则需守好“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内推行垃圾分类督导、绿化带维护、公共设施清洁等标准化服务,将环境治理融入日常服务。

技术创新,助力环保。希望科技型企业可以研发应用场景明确的系统,例如基于视频监控点位,开发AI识别环境问题预警系统等。同时可以依托融媒体平台,开设“环保技术路演”专栏,为创新技术提供展示窗口。构建“发现问题—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的闭环。

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倡导环保公益组织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联合企业、社区开展特色行动。可以培育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实现居民环境自治常态化。还可以联合媒体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借助舆论力量激发公众参与。

媒体宣传,长效监督。动员媒体行业履行“环境哨兵职责”,通过暗访调查、数据新闻深度报道环境顽疾,对治理成效显著的区域进行公示。让环境问题突出区域接受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监督”的透明治理体系。

(三)居民商户,从我做起,共建共享

主动改善身边环境。您的办公环境、邻里生活的庭院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本单元。咱们一起关注身边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共同守护干净整洁、清新有序的人居环境,共同营造“城市管理靠大家”的社会氛围。

主动维护公共环境。请商户朋友们发挥主人翁精神,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遵规守纪商户,不乱设摊点、不占道经营、不乱摆乱堆,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规范有序经营,共同展现良好城市风貌。

主动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学习并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关注环保知识的普及,积极参与评选“环保街区”“文明商户”等活动,增强自身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结语

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深耕城市管理领域,我们倡导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致力于推动城市管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需要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管理机制、优化监管体系、结合科技手段赋能城市治理,为改善民生和推动城市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我们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也会持续跟进,做好检查评估工作,为政府与居民架好沟通的桥梁,确保城市环境治理得到持续改善。最后,也需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工作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出力,最终实现“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居民参与”的共治共享局面。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