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上篇)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3-12-11 | 389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期跟踪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现提出几点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导语: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魄、追求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民主动健康的核心力量。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引领和指导。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推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心工作之一。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民健身行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建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民生智库体育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现提出几点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为各地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智识力量。今日推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上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公共服务体系


一、明确三大意义:总书记关切事、国家战略要义、人民健康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体育工作、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更加明确要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更好发挥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战略任务进行安排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审时度势,再次发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并做出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健康中国的根基在于全民健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要路径和实现保障。

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筑牢全面小康健康之基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内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人民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体育事业发展是为了人民。党的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体质健康,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增强人民体质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需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认识“三不”问题:服务均等化不足、制度性建设效果不佳、深度融合不够

图:“三不”问题内容要点

(一)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任重道远

1.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地区不均衡突出体现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差距大,如2022年北京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已达2.9平方米,而西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78平方米。同一地区内部也普遍存在行政区域之间的供给不平衡。如何运用有效的调整机制,补短板、扬长项,加快推动地区间资源配置均衡发展,成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城乡间服务供给不均衡。我国城乡间各类公共服务差距大、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且长期停留在较高水平。国家早在2006年就开始提出通过“城乡一体”“城乡均等”来着力破解这一难题,但仍要清醒认识到城市周边区域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偏低,同时,随着当前农村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凸显,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农村居民体验需求的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供需匹配度,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多群体需求满足不均衡。一是决策环节缺乏多主体需求调研。目前我国大部分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主导,决策主体单一,决策前对公众意见建议征求不足,部分健身设施由于部分功能缺失和无效供给无法满足公众实际需求。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体系暂不完善。难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健身需要提供相应的常规项目、传统项目、新兴项目等多样化全民健身服务,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三是重点群体需求需强化。在老龄化日益加重、校园体育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老年人、残障人士、幼儿等弱势群体的健身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健身公共服务的社会性、民本性和时代性有待强化。

(二)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等制度性建设仍需发力

1.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健全。一是政策细化不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类型繁多,多以计划和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主,实操性的办法和措施类文件占比不高,在指导各地发展实践中缺乏能够测量、评价的细化指标。二是政策含金量不充分。政策内容上,当前各地出台的政策工具更加重视环境条件保障,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与科研投入等体系升级的核心要素上重视力度有待提高,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引导、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不够充分。三是监督落实有短板。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设置上,更多注重规章制度的研制,对内容监督落实有所欠缺。

2.制度环境塑造有待改善。一是法治环境待健全。我国的体育法治建设主要侧重于体育法制体系建设,而对体育执法、普法和守法重视不够。二是制度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缺少发力点。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质量、标准、供给主体间的责任分工及供给机制不明确,全民健身统计数据标准及口径不统一,社会力量参与政策设计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宣教力度仍不足。在全民健身制度宣传和教育方面,下沉至基层尤其是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宣传的力度还不够。

3.政策实施效能有待提升。一是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的蓝图已经绘制,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逐步出台,部分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呈执行力逐渐衰弱现象,影响了政策总体实施效果。且由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经营成本较高贡献较低,部分基层政府倾向于将人财物投向其他收入较高的领域。二是协调难度大。当政策执行主体涉及多部门时,工作协调难度大,执行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在面临土地、税收、交通、水电、环境等方面问题时跨部门沟通、统筹协调、制定建设方案、实施建设计划以及监督实施中解决力度不足。

(三)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暂未见成效

1.全民健身理念还需引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部分群众的健身理念开始转变,逐渐意识到运动健身对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健身理念仍需进一步引领。国民的健康意识仍停留在传统层面,通过运动健身预防疾病的思维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树立。在作业方式程式化、娱乐方式电子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较长时间的单一姿态、重复动作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常态,近视、肥胖发生率逐年增加,诸多慢性疾病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群众健身意识和习惯有待加大培养。相关部门倡导者、指导者、示范者的作用有待发挥。

2.深度融合机制仍待完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一过程中机制建设作为重要环节,需发挥有力保障作用。两者的深度融合需打破体育、卫生、医疗等部门界限和行业壁垒,形成合纵连横、协同创新和跨域治理的新格局。不同融合内容需要不同部门合作,不同融合重点的主体责任划分有待明晰,部门间沟通协调、协同推进机制有待健全。人才、数据、技术、产业等融合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推动“体”“医”资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统筹、激励、联动、监督及制约机制仍有待形成。

3.多元主体力量发挥不足。体育社会组织的科普主力军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仍有待加强,其在推动全民树立主动健康理念、提升科学健身素养、引导培育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仍大有可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创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社区服务机构,提高资源整合和服务公众的能力水平方面有待探索。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培育不容忽视,具有创新精神、行业急需的交叉融合专业人才仍不足。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