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带动理性消费,助力品质生活——促消费的北京实招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营商环境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3-08-02 | 8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生智库持续跟踪关注并研究北京市消费促进工作,本文通过梳理2023年北京市恢复和扩大消费各类实招,描绘首都“消费热”全景,积极为各地政府提供经验借鉴。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扩内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内需促消费工作作为首条任务提及,商务部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开年以来,各地压茬式推进各类消费促进活动,“促消费”当之无愧成为年度热点工作之一。

近期,继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后,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进一步定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凸显我国扩大内需、多措并举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坚定决心。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比去年全年贡献率明显提升。人气旺盛的旅游、电影、餐饮消费场景,见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民生智库持续跟踪关注并研究北京市消费促进工作,本文通过梳理2023年北京市恢复和扩大消费各类实招,描绘首都“消费热”全景,积极为各地政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消费、北京、政策、举措


一、出真招,优化消费环境

7月10日,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座谈会时强调,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消费市场不仅面向本市市民,更面向全国、全球。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把握消费趋势、释放消费潜能、优化消费环境,以首善标准打造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北京市恢复和扩大消费工作点明重点。

今年以来,北京市在多个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均将扩内需促消费作为重点任务提及,各部门积极响应、大力部署,出台一系列促消费工作方案和举措,持续营造首都消费热潮。

(一)以放管服改革的力度,优化消费环境

2023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出“着力扩大内需,积极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为全年促消费工作定下总基调。随即,1月底,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了《关于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消费领域隐性壁垒,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全面促进消费恢复,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二)聚焦“便民”“提质”,统筹思维,重点推进

2023年4月,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聚焦“便民”“提质”,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切实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

2023年6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关于《征集2023年支持商圈品质提升项目》的通知,从鼓励商业企业升级改造、鼓励创建智慧商圈等方面,打造全市消费集聚地,促进消费增长,对全市商圈品质提升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023年7月,北京市体育局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冰雪消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和冰雪消费的新需求,为“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更多体育力量。


图:国家层面关于体育消费的部署

(三)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码消费活力

2023年2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关于发放“京彩·绿色”消费券的通知》,明确结合传统节假日等重要促消费时间节点,面向在京消费者发放“京彩·绿色”消费券,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智能商品,为家电消费和绿色消费注入新动力。


图: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家电家居消费的部署

2023年3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创新开展“2023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的通知》,细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的措施。同月,北京市商务局等7部门印发《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部署要求,促进本市汽车消费增长。

图:国家层面关于汽车消费的部署


附:北京市2023年促进消费工作系列要求

二、出实招,提振首都消费

立足刚性消费需求,重视品质生活需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创新基础和国际范格局,多重优势叠加下北京市消费市场迸发独特魅力。

2023年是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周年,正值全国上下大力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战略之际,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在大宗消费、服务消费、农村消费、新型消费等方面同步发力,完善消费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持续点燃首都消费热情。

(一)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激活大宗消费

▷ 家电消费:为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智能商品,北京市以真金白银的形式加快释放绿色节能家电消费潜力,于3月-12月发放“京彩·绿色”消费券,在京消费者最多可领取五张共1600元京彩绿色消费券,还可叠加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银联支付优惠活动。据公开数据显示,仅苏宁易购平台领取“京彩·绿色”消费券已累计达44.6万张,6月至7月新一轮消费券发放带动门店绿色家电销售同比增长59%[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

▷ 汽车消费:3月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发布后,各辖区积极落实、细化鼓励细则,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仅近两月,分别有通州区于6月17日、房山区于6月21日、密云区于7月10日、怀柔区于7月17日启动第二轮汽车消费券,每车最高可享政府补贴5000-8000元不等。

(二)丰富场景和产品供给,提质服务消费

▷ 餐饮消费:在北京市商务局的支持指导下,北京市烹饪协会陆续组织了春节年花丰食大集、春歌京点小吃文化节、中国京菜美食文化节、簋街不夜节等“玩转京城美食餐饮”促消费活动,释放北京市餐饮行业积极稳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根据工作方案,北京市在本年将打造5条左右“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引进1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约6000家具备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组织评选美食工匠、服务明星、京菜名厨等,示范带动全市餐饮业创新餐品、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 文旅消费:作为试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文旅消费潜力释放配套方案(2021-2025年)》,出台《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市区联动、部门互动,动态举办文旅活动,2023年上半年推出“开门迎春”“骑游北京”等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实施“漫步北京”计划,围绕中轴线和三条文化带,共推出200余条主题游览线路。

同时持续开展“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评出300家“北京网红打卡地”,还打造首批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品质化、便利化、休闲化、个性化、娱乐性、体验式等文旅消费新需求。

▷ 文娱体育消费:今年以来,北京推出千余场展览展示和文艺演出,如北京无限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大戏看北京等,不断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据统计,北京市上半年文化类消费呈现大幅增长,居民人均电影话剧演出票支出同比增长62.5%[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

立足“双奥之城”优势,北京市体育消费市场正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体育消费占居民日常消费的比重稳步提升,2023年初北京冰雪运动消费季活动中发布“北京冰雪消费地图”、“北京健身消费地图”,积极搭建场所与消费者互动服务平台,近日2023年“8·8北京体育消费节”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助推全民掀起体育消费热潮。

(三)满足多元需求及体验,创新农村消费

▷ 乡村旅游:北京市文旅局以“这一次,玩转乡村”为主题,以重点旅游村落walk地图和特色主题民宿为核心,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及产品,在暑期旅游旺季,更是精心筹划“乡村推荐官”、“乡村walk地图”和“清凉一夏”主题民宿产品等活动,更大限度发挥“京郊游”消费潜力。据统计,全市乡村民宿发展到4965家[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门头沟小院”“长城人家”“冬奥人家”等区域民宿品牌持续打响。

(四)打造新消费新场景,带动新型消费

▷ 数字消费:6月18日2023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暨北京消费季数字消费节启动,在数字消费节中联合北京市直播基地与直播品牌,开展多领域直播消费体验活动,包括虚拟骑行、虚拟赛事挑战、智能健身器材体验等。同时在社区、景点、商圈等地也将设置数字体育展示区,展示最新的数字化运动设备和科技产品。

▷ “夜经济”消费:作为2023年北京市促消费工作亮点之一,“夜经济”持续点亮京城,加速释放消费活力。自5月启动的“2023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联动北京40余个商圈、200余个品牌、万家门店,正不断丰富夜间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为消费者打造夜间吃喝玩乐购新体验。《北京2023年上半年商圈盘点报告》显示,3月以来,北京地区夜间休闲娱乐消费订单同比增长37.5%,“夜市”搜索量同比增长279.9%,“夜京城”消费活力得到全面激发。

(五)抓好消费中心建设,完善消费格局

▷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3年北京市聚焦“便民”“提质”,形成“国际消费有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有便利”的全市商业消费格局。

截至目前,已推动29个城市消费中心和57个重点商圈实现“一圈一策”发展;大力发展首店经济,迭代更新首店政策至3.0版,2019至今落地首店3300多家;累计培育1万余家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门店、12条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和2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监测指标多项位居全国首位。

▷ 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出台《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加强多维度、差异化精细引导,构建多元特色的消费场景。

统筹提升商业消费集聚区综合消费能级,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主题商业消费集聚区,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完成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三里屯等34个传统商圈的效能提升。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创新消费和休闲场景,在亮马河、永定河、三里河、北运河等河湖水系,支持滨水商业、文旅运动发展,打造“水岸经济”消费新场景。

三、见实效,形成北京样本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市GDP总量实现2万亿元的突破,其中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9.4%,比一季度提高6.6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5.4亿元,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接近2.3万元,同比增长8.7%,快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为55.3%,高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一系列数据全方位展示北京消费“热”。

消费活力的迸发离不开消费行业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消费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北京市近些年持续深化消费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完善消费领域企业准入准营制度,创新消费领域审批服务。

目前,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销等三个“一件事”集成服务正式上线北京市政务服务网专区,审批时限最多可缩短八成。继续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截至2023年6月,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22.76万户,占同期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44.16%[ 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

北京市各级各部门持续优化政策和制度设计,进一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消费信心正在强力恢复、消费潜力正在大力释放,北京市正以首善标准为各地政府提供“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北京样本,民生智库将持续关注研究。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